“高光效”靠什么见了效
本报记者 刘文波
新技术遇难题
农民对光效栽培新技术顾虑,土地分散经营制约大范围推广
由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的高光效农作物栽培技术,已经连续试验8年,玉米平均单产提高15%到17%,最高的增产23.7%。吉林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这一新的栽培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今年是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进行较大面积示范的第一年。
高光效栽培技术,是将田地的垄向调整至磁南偏西18度至20度,以达到最佳光照;同时采取宽窄行组合垄种植法,提高垄间透光率,增加粮食单产。
然而,这项增产的新技术推广起来却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为推广玉米高光效栽培技术,政府对实施示范的农户,发放高光效种植补贴和土壤深松补贴,在长岭县就达到了每公顷450元。然而即便这样鼓励和优惠,很多农户还是有顾虑,不愿改变耕作方式。
问题出在了哪儿?“实行高光效栽培技术后,每垄玉米株数大幅增加。这么密植,要是不结棒,该咋办?”除了对技术的怀疑,还有一个现实的制约因素:农民分地时是南北直垄分的,偏西20度就变成了斜垄,打破了原有地界。“连片的土地承包给了分散的农户,假如有一户不干,就改不了。”长岭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王娜表示,土地分散经营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高光效栽培新技术推广。
就在农民对新技术普遍顾虑重重时,去年成立的云天化农业合作社却轰轰烈烈地干了起来。流转来的千顷连片的土地成了高光效栽培技术的试验田和示范区。除了改变垄向,云天化农业合作社还采用了垄双行的2米组合栽培模式,双行密播的玉米苗每公顷达到7万多株;与密播玉米相对应的则是宽达1.7米的休耕带,张弛有度;大型作业机械进入农田,轮子行驶在休耕带上,宽度绰绰有余。轮作休耕可以一休三年,第四年再栽种,有利于保护地力,“像过去单垄单行那样年年耕种,地就种乏了。”
云天化农业合作社为何能有这样的大手笔?原来其有个大后台——吉林云天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种子、农药、化肥生产、粮食收储、现代物流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型集团。2012年9月,以长岭镇三合村为主体,以云天化公司为依托的长岭云天化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整体租赁三合村435户农民的1050公顷土地,1208位农民成为合作社社员。今年4月,为云天化农业专业合作社配套,又成立了云天化农业农机合作社,投资400余万元购置拖拉机、深松机、施肥机等大型农机具9台(套),一步实现全程农业机械化。 新机制聚民心
把合作社和农民利益捆在一起,利益共享,风险由公司承担
1050公顷,流转如此多的土地,并非易事,云天化农业合作社是如何做到的?
三合村支部书记、合作社部门经理韩春双说,为和云天化公司搞合作社的事情,他召集全村男女老少,先后开了三次村民大会,和大家算细账,统一了大伙的思想。
据了解,该合作社的经营形式为农民以土地入股,并缴纳入股资金200元/公顷,作为合作社的初始资金。同时,吉林云天化公司也为合作社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当地银行也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融资支持。
入股农民每年以8000元/公顷的租金将土地租给合作社,租期为15年,租金随每年玉米价格上涨幅度同步调整,下跌时租金不变,以保证农民利益。长岭镇党委书记张维军说,要把合作社和农民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农民才会对合作社信任。他对吉林云天化公司的人说:“你就利益共享吧,别风险共担了。你吃点亏让农民们得益,这合作社才能干的长远。”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张维军说,在种植过程中,云天化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并且收购合作社生产的玉米。“云天化不在农民身上赚钱,而在减少中间环节上挣钱,像今年这千顷地所用化肥都是云天化自己的,不用市场上那些有包装的,拉来化肥直接运到地里,每吨能省60元。”
“这个合作社参加的太值得了。”村民赵景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合作社合同规定,农民每公顷土地可获得8000元的租金,到秋天还有40%的分红。农业直补,仍然给农民。同时,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既可以受雇在合作社参加生产,也可以外出打工挣钱,和过去单纯种地相比,收入基本翻了一番。在合作社里过节还分肉,老人过生日送蛋糕,谁家办红白喜事社里还给随礼。
“一家一户搞不了高光效,合作社才能搞成”。王娜说,像三合村的云天化合作社这样,把高光效技术与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农民合作社土地流转相结合,做到统一播种、统一测土施肥、统一收割,高光效农业栽培革命才能成功。耕种模式的改变必须有新技术配套。在这个过程中,县农业局和农技推广中心的农业科技人员随叫随到,给以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