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难推的新技术顺利推开,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新技术联手新机制,引发了“化学反应”,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开春之际,大型机械开进农田,铁牛轰鸣,深松改垄一气完成,那场面真是激动人心。”64岁的赵景文说,“我活了60多岁了,这60多年的土地第一次得到深松,土地‘翻身’了,俺们农民的经济收益随着也会‘翻身’的。”
“原来的小型农机具只能向下松地达到10公分,所谓犁底层很难打破,合作社的大型机械则能深松到35公分。”王娜说:“原来那种情况下,玉米根扎得不深,根部一个团横向生长,根摊着,深松后根就向下扎得深了,增强了玉米抗倒伏能力。”
由于推广高光效栽培技术,通风好,采光好,产量大大提升。今年,长岭云天化合作社的千顷玉米高光效栽培示范田每公顷产量达到了2.3万斤,比没有运用高光效栽培技术之前增产8000—9000斤。
新技术推广顺畅了,农民的日子红火了。“土地流转后释放出的500个劳力,都得到了妥善安置,除了自己外出打工的,有150人集体劳务输出、60人去云天化太平川基地就业,另有20来人作为合作社的雇工使用。”韩春双说,“参加合作社的社员,打工钱得了、地钱得了、国家补贴钱得了,效益好了还有分红,好几块收入加在一起,去年全村人均收入六七千块钱,今年保守说也能达到人均1.5万元。”
眼下合作社才刚迈出第一步,韩春双说,他们计划3年内投入资金3100万元,购置大型农机具52台套,控股5到8家农机合作社,届时作业面积可达3000公顷,受益农户将达到1500户,可转移劳动力1000人。同时,在完成自己合作社土地耕作的前提下,为其他合作社或种田大户提供代耕服务,拓宽增收渠道。
“要实现粮食继续增产,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在保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的同时,必须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继续提高单产水平。”吉林省农委有关负责人说,从全省范围看,高光效栽培技术推广大多在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处得以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下一步,吉林省在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上还大有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