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源农业养殖厂和石榴种植形成生态循环 (资料图) 陈创业 摄
打绿色生态牌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张乃明说。2012年9月,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提出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张乃明认为四张名片中的核心就是“生态环保与安全优质”。
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追溯
“我们在强化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并公布生产信息,进而形成了产品的可追溯管理,以提高消费信心。”云南省红河州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支部书记兼常委副总郑光环说。据郑光环介绍,红河州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源农业”)在建水县内有8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一个野生驯化蔬菜生产基地,2个农户加盟大棚生产区等。目前公司的八个基地分别种植石榴、洋葱、马铃薯、小米辣、脐橙、生姜、莲藕、香芋等蔬果。其中,石榴是和源农业的一个重要的农产品,2012年12月和源商标在泰国注册成功,和源牌酸石榴先后被评为“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和“云南省名牌产品”。
郑光环说,农产品有其特殊性,即对于自然的依赖性、产品易腐蛀、生长周期性和分散性;而其安全要素的品质特性中既含有鲜度、味感、口感,又有外观形状以及是否含有抗生素、激素、农药残留等;同时还有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信息了解程度的不完全性。为了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同时掌握农作物的生产过程,和源农业在云南农业大学的支持下,使遥感技术在大棚生产上实现了实时监控状况,通过信息化平台等技术,向人们展示了从田间到餐桌的真实所在。据了解,为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源农业还建立了追溯编码管理,追溯码由农户、田块、种植年度、品种编码等共同组成,并同时建立了后台管理,生产信息经电脑录入,就可形成了查询体系。
“追溯系统建立以后,这样一旦出现问题,只要一查询就知道是哪一块地里的农作物的原因了。”郑光环说,
“食品安全”成高原特色农业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环节,就是要把住“食品安全”的关卡。据专业人士介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是实现农产品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安全生产规程到农产品市场准入等“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保障。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钱敏等人撰写的“浅议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一文中提到,据统计,目前云南各级农业部门共有各类检测机构208个,其中专职机构有105个,兼职机构有103个,初步构建了由省、市、县、基地和市场五个层次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据钱敏介绍,但是云南乃至我国还未真正形成从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及产品的深加工等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检测标准体系,质量检测标准化水平低、实施难,不能与国际接轨。
“具体表现是农业标准落后,大多数农产品难以实施标准化生产。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占我国农产品的大多数,由于我国农户组织化程度较低,科学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完全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所生产的农产品差异较大,难以形成品牌,不利于政府部门对农产品生产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钱敏说。
“生态环保与安全优质”是高原特色农业核心
2012年9月,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提出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6大特色农业。
“我认为代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四张名片中,核心是‘生态环保与安全优质’。”张乃明说。张乃明认为,发展绿色经济是云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题中之义,依靠区位与气候优势,云南省不仅可以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打造有优势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更可通过打绿色生态牌来彰显云南高原农业的特色。
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张海翔认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要求转变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因时因地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绿色农业,把化学农业阶段的反生态方式转变为体现多功能性的生态农业方式,由追求数量安全到追求质量安全,从而提升农业生态安全水平,宁可牺牲发展速度也要守住农业生态安全的红线。
“我们要通过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来保障农业生态安全,通过在科学精神中注入民族文化来强化生态文明观,把握主体、主题和主张这‘三位一体’,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来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推动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张海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