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描述,一般来说,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周围该有10个百万人口的城市;百万人口的城市,周围应有10个十万人口的城镇。这样的格局,会更宜居,会构成良性互动。
这只是一种观点。但,提示了人们,各种规模的城市该有一个合理布局。同时,从这个角度还开辟了一个视角:如果能打破长期以来“农民进城”的乡村-城市的线性运动链条,构筑一个村-镇-城的网络化大平台,打通人口、资源、产业、服务的循环流动,有没有可能实现农民从“进大城市”单一选项的分流呢?
在这个网络化平台上,应有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应有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前景,应有能自我满足的收入水平,应有基本能满足个性要求的生活环境。
倘若如此,中国农民就可能改变乡村-城市的单一惯性流动轨迹,既可以选择入镇进城,也可以留居村落,乃至大城市居民,同样也可以逆向流动,自己选择在村庄惬意生活。
这个网络化平台上,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节点,那就是发达的小城镇。
“新型城镇化”概念的背后,是一种全新的城镇化理念:城镇化的终极目的,不是片面追求城市的大规模、大形态,也不是无节制地扩旧城、造新城,而是为了满足人民,包括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期盼。
对农民而言,其城市生活之梦,同样是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教育、让自己得到更高收入、让医疗服务更有保障、让生活水准更有品质。如果在镇乃至村就能实现这些期盼,进入大中城市或许不一定会是所有农民的选项。
于国家发展层面看,城镇化要向城乡统筹和“四化”同步转变,真正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供基本均等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防止在城镇化急速推进阶段,出现人口、资源加剧向特大、大城市过度聚集而令“城市病”也加剧集中并发的趋势,为破解大城市无序扩张、资源和生态承载接近极限的困局找到切口,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