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人口众多,也是农产品消费大国。1979年前全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不到100亿美元,1989年达200亿美元,1995年超过300亿美元,2004年以前是农产品国际贸易顺差国。出口以园艺产品、水产品、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以土地资源型(如植物油籽、棉花、粮食等)为主。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中,为了与谈判各方达成农业方面协议,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也要做出相应承诺,遵守国际贸易准则。为此,由外贸部门主管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事务,需要农业部共同参加,农业部建立了农业对外贸易的机构。为与国际接轨,加快发展农业,2002年12月我国对《农业法》作了补充修改,增加了农业投入与支持保护的内容,支持开展农业信息和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服务等。农业部还制定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建立与完善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监测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关税已由2001年的23.2%,降到15%(世界平均水平62%的1/4),对粮、油、棉、糖、羊毛等重点农产品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显著增长,由2001年的279.1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207.9亿美元,其中出口489亿美元,进口719亿美元(逆差230亿美元),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第二大国。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我国谷物大豆进口量达7000多万吨,自给率下降,并对大豆产业链有所冲击,对世界粮价与粮食安全也会带来不利影响,需引起警惕与防范。
迎接挑战,再创辉煌
当今,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较好,正在崛起,但一些发达国家与少数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戒心增强,甚或采取遏止打击势头,对我“引进来”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全球范围内农业资源争夺激烈,日、韩、阿联酋、欧美等国在境外大力开发农业资源,对我“走出去”带来新的挑战。国际社会希望我国更多援助发展中国家,但目前我国还是新兴国家,不是发达强国。我国农业国际地位提高,是外交优势资源,在多边、区域、双边政府合作中占有更多的席位和话语权,需要参与制订涉农的国际法规和准则。因此,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努力提高农业对外开放的水平与质量,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服务和支持,同时为总体外交加强“南南”合作,推进世界农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