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互利共赢,促进世界农业进步
1.品种资源和技术输出。我国动植物品种资源丰富,根据有来有往、平等互换、以宝换宝的原则进行交流。35年来,向外提供农作物品种资源2万多份,国际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一些新品种中,特别是有抗病和耐寒性基因的,大都来自中国的种质资源;中国的间作套种、多熟制栽培,充分利用水土光热、提高土地产出率,在发展中国家推广;中国的小拖拉机、中小型农机具、渔具、风力发电机等,受发展中国家欢迎采用。
2.农业援外。上世纪70年代,我国派农业技术人员去非洲22个国家接替台湾农耕队援外任务,重于政治效益为主。1979年后,在继续搞好农业援外19个项目的同时,按“守约、保质、薄利、重义”的原则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即由单项援助改为经济技术合作。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农业援外进入新阶段,实行优势互补、互利合作,以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出农业专家指导或受援国派人来华培训等方式援外。
3.境外办企业。据商务部统计资料,从2004年到2010年止,我国农林牧渔业对外投资存量从8.34亿美元增加到26.12亿美元,由最初的远洋渔业扩展到种粮油、园艺、橡胶、棕榈油、剑麻、养鸡、水产的生产加工、兽药等方面,投资地区主要在东盟、俄罗斯及中亚、非洲和巴西、阿根廷等国。除国有企业如中粮、中农发、中国水产、农垦集团等大型企业外,地方国有、民营、乡镇企业在外创办的农业企业也逐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