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挣一二百元,跑俩月可挣辆电动车
早上6点,家住西韩砦的老周看了看天,“今天预报有雨”,将两件雨衣放入刚充了一夜电的电动车的后备箱,开始了一天的“征程”。
他的妻子在后面喊:“今天下雨路滑,别摔着坐车的人,不行早点回来。”
记者骑着电动车尾随其后,老周向记者“炫耀”自己的坐骑:“我的‘宝马’装了4块电池,能跑300公里。另外,我常备着两件雨衣,下雨的话乘客也能穿。跑完早高峰和中午的小高峰后,下午回来充会儿电,晚上晚高峰接着干。”
走到西韩砦村口,老周和其他同行打了招呼。“他们几个有从开封来的,也有洛阳的,我家是周口的。”
老周来郑州已三年,先后当过保安、建筑工人等,今年在朋友的介绍下,当起了“摩的”司机。
“这个工作没啥技术含量,一天能挣一百,好的时候能挣二百多。”
和进城务工的老周不同的是,“摩的”司机老张原先是国棉一厂的工人,“现在厂没了,得自谋出路养家,这个工作技术要求不高,干俩月,电动车的成本就收回来了,我们厂的好多人都干这个。”
开“摩的”的有下岗职工,也有在职公务员
记者随机对郑州市约50名“摩的”司机进行了调查,其中34名为进城务工人员,10名为国企下岗职工,这些人年龄在35岁到50岁之间,学历普遍较低。
调查中,记者也有一些意外的发现。“以前跑‘摩的’的多是进城务工者和下岗职工,现在我们发现其从业人群呈现多元化发展。由于从事这一行,技术要求不高,挣钱不少,现在有些公务员都加入了这个行列,搞起了兼职。我们曾查到过省直厅局的公务员、后勤人员……业余时间跑‘摩的’。”郑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火车站管委会一名工作人员介绍,摩的司机每天的收入在一二百元,如果欺客宰客,收入可能达到三四百元,受利益驱动,现在形形色色的人群都加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