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五十年代的小学课本上经常有“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一类的句子,经过几十年的观察,感觉此话不虚。但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民族也一样,没有十全十美的。我们中国人最缺少的是什么?我认为最缺少三样东西:第一,认真精神;第二,公德;第三,法制意识。
去年在一本杂志上读到陈启文先生的一篇随笔《谁能改写历史》,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文章说,兰州有一条黄河第一大桥,是德国人承建的,1909年通车,经历了洪水、凌汛、战争等等无数破坏,1949年解放兰州的时候,桥上木板全部烧毁,钢制件被子弹打得通红。1989年,大桥通车80周年前不久,一艘自重260吨的满载船撞上了桥墩,全兰州都感到了震撼,河水像海啸一般涌上两岸,可大桥安然无恙。维修时人们发现,整座大桥260余万颗螺钉,无一松动。更出人意料的是,在大桥通车80周年的前几天,兰州政府收到了德国来的一封公函,询问桥的状况,并告知80年的保质期已到,此后他们不再对此桥负责。德国人的这个举动之所以让人感动,是因为承建大桥的公司早在1946年就注销了,而且,在这80年中,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并且都战败了。作者感叹,近年来我国刚建成甚至尚在建设中的大桥倒塌的已经有好几座,例如2011年通车的松花江大桥,设计寿命100年,投资18个亿,当时报道说创造了历史,但通车不到一年就垮塌了,垮塌之后连施工单位都找不到。陈先生问“谁能创造历史”,答案清清楚楚地摆在我们面前。
再说公德。今年十一黄金周的热门话题是垃圾,全国许多旅游景点都垃圾成灾。最刺激人们神经的是国庆节早晨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后的垃圾遍地,环卫工人清理出了大约5吨。十月一日、天安门广场和升国旗仪式都具有神圣性,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地方,有如此之多的人扔了如此之多的垃圾,实在是一件值得深入探讨的事情。
对于乱扔垃圾的恶习,有论者主张重罚。有一篇文章是这么说的:“有谁听说中国游客敢在新加坡随地吐痰或乱扔垃圾吗?在这座世界著名的‘被罚出来的花园国家’,吐口痰不仅得乖乖掏银子,还得扫一整天马路。乱丢垃圾,初犯最高罚1000新元,再犯加倍,同时也得当清洁工。”此话有理。不过,现在我脑子里又冒出了新的问题,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的人这么多,密密麻麻的,都在扔垃圾,你罚谁去?还是要培养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
说起自觉性,我想起了澳大利亚。我曾在那里工作过几年,没有听说过关于垃圾的罚款法规,也许有,只是没有人注意它议论它罢了。没有人议论是因为它没有成为问题,不像我们今天头疼的这样。那里到处都干干净净,马路总像用水冲洗过的一样。商业中心的地上偶尔也能见到几个烟头,不过,不注意不会发现。我很怀念那里的环境,前不久在一本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回忆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一个自然公园的情况。所谓自然公园,实际上可以说原生态公园,基本上不加修饰,树木倒了就让它就地腐烂,树叶落了也不加清扫,连路都是土路。那几年我天天在里面散步,从来看不到垃圾,连一张纸片、一个烟头都找不到,更不用说花花绿绿的塑料袋了。我曾见过一个中年男子,神情落寞,独自背着一个婴儿在里面散步,我猜测他是那种被妻子抛弃的倒霉蛋,因为澳大利亚有许多男子被有出息的妻子抛弃。这样的人当然是值得同情的。但是,我对这一位却在同情之外加了一层敬意。因为我看到他一路上手里握了一个苹果核,一直到出了公园大门才把它扔到垃圾桶里。我认为他太死心眼,公园里众多的树木落下各式各样的果实,没有人清扫,结果都被蚂蚁之类的小生灵清理得干干净净。苹果核可以自然降解,他完全可以扔在里面,但他却没有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