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会泽县待补镇野马村“马铃薯晚熟高产栽培模式”试验测产传来喜讯:以5克微型薯为种薯,按马铃薯晚熟高产栽培模式种植的“云薯401”,平均单株产量1.14千克,折合亩产达3250.22千克,亩产量比普通种植的“云薯401”增产1537.44千克,增产89.8%,创国内同类地区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原种的最高产量。云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率先研发的这一栽培模式试验获得成功,为解决我省大春马铃薯产量低的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我省大春马铃薯种植面积约600万亩,但平均产量仅有1吨左右且产量也不稳定。经过对大春季节气候特点分析,省农科院经作所依据延迟生育期,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的原理,提出马铃薯晚熟高产栽培技术并进行了试验研究。记者在海拔为2650米的野马村看到,大田里2至4月份种植的马铃薯基本已成熟干枯,但以晚熟高产模式栽培的马铃薯却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省农科院经作所所长隋启君研究员介绍,选用抗病性较好的大春马铃薯品种,再应用病害防控等保护性措施,让大春马铃薯在后期保持茎叶生长,延长其生育期1至2个月,能让马铃薯充分利用自然光温条件多结果、结大果,从而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省农科院经作所科研人员在野马村进行的“云薯401”、“S03—905”、“云薯103”等5个品种的对比栽培试验测产数据也显示:采用晚熟高产模式栽培的品种产量比不防控病害的品种高得多,每亩增产幅度最高达到了9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