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已进入“高成本”时代。2006年至2011年,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每亩平均总成本由444.90元上升到791.16元,增长了77.83%,分别比产值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高出4.14和16.01个百分点。新世纪以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稳步攀升,尤其是2008年比上年增长了20.3%。2000年至2010年,农业生产资料(总体)、化肥和饲料价格分别上涨了59.6%、63.2%和83.3%。从长期趋势看,随着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的逐步攀高,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外转移及劳动力成本的升高,农地流转面积增加及农地租金的上升,“高成本”农业将越发明显。
农业生产成本的逐步上升压缩了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因此,应对农业生产成本进行适度调节,抑制农业生产成本过快上涨。主要应有以下措施:第一,控制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上升势头,提高石油等初级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效率,尽量平缓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第二,支持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从财政、税收、贷款、农资连锁经营等方面对农资生产流通进行支持,降低农资生产成本。第三,继续并提高农资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第四,大力发展先进、适用的各类农业机械,以代替不断减少的农业劳动力,降低人工成本。第五,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治工作,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第六,健全农资价格和农产品价格的动态平衡机制,在农资价格上涨的趋势下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上涨。
农业进入财政“高投入”时代,仍需稳步增加投入和补贴
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资稳步提高。2011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为10497.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9.6%,不仅绝对值大幅增长,而且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稳步升高。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粮食生产相关的投入达到4985亿元,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各类水利资金1814亿元,比2010年增加303亿元,增长20%,中央财政支农四项补贴达到1406亿元,比2004年增加8.7倍。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共安排资金271.6亿元,土地综合整治的资金超过一千亿。
加大财政投入和补贴力度是支持农业发展的主线。虽然近年来中国农业投入和补贴已经不断增加,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农田水利设施依然薄弱,全国大约还有2/3的耕地为中低产田,难以支撑粮食和农产品进一步稳产增产。对种粮农民和产粮大县的补贴奖励等已经逐步升高,但无论与发达国家对农业的高补贴标准还是与粮食生产、农民务农收入的实际需求相比都有相当差距。
因此,未来仍需稳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与补贴,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的绝对量和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投资。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资金扶持,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补贴力度和粮食生产补贴力度,增加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进一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稳步提高四项补贴的标准和资金,对主要粮食作物实行良种补贴普惠制,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品种范围,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直接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对农业的高投入和高补贴促进中国农业顺利迈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