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保护区实施“以电代柴”
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表示,云南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有选择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按照主体功能区划,优先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可研究建立以生态绩效为依据的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量化评价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更为公正、合理的公益林补偿政策,提高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保护、建设生态的积极性。此外,还可研究建立以生态绩效等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全省森林、湿地等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对全省自然资源资产以及生态状况包括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形成生态文明绩效评价制度。
他提出,云南应加快建立水电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制定《水电开发生态补偿条例》,从电站提取一定比例的电力,对流域沿岸的群众实施“以电代柴”,减少江河沿岸森林植被被低价值消耗,在水电价格中增加生态保护成本和生态补偿费,改善江河流域“重开发、轻保护”现状。
在昆建国际农业合作科研室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朱有勇提出,应加快云南农业科技的跨境合作。
朱有勇建议从3个层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即从资源研究到资源共享,从学术交流到科技合作;从品种选育到栽培展示,从生产技术到技术装备;从粮食高产到市场需求,从科技合作到政策配套。具体为联合建立跨境农业科技合作研发平台,在昆联合建立中国—东南亚南亚国际农业合作科技研究实验室,开展中南半岛的农业资源评价、新品种选育等研究,并为各国科学家提供研究场地、仪器设备和交流平台,为各国提供科技服务。此外,联合建立中国—东南亚南亚农业科技重大专项,联合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打造生物高科技产业聚集区
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有机药物化学家张礼和认为,政府要制定更合理的政策,鼓励企业在研发上投入,另外,应建立生物医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
张礼和提出,应规划实施好昆明市北郊(黑龙潭风景片区)这一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的高聚集区,发挥其具有的诞生一大批高科技生物技术公司、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巨大潜力,进而推动云南省成为我国西南乃至东南亚未来生物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中心。另外,在呈贡区大学城附近部署新型科技园区,为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提供绝好的发展后劲。张礼和还建议云南建立专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