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农业 特起来
核心速读:以差异化竞争为路径,建立多样化、异质性的竞争框架。以推进技术、组织、品牌和营销创新,提升农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形象来强化产品差异化。从区位优势和区域特色出发,创建农业地理标志区域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
“避免走弯路,推进高原特色农业要选择一批示范县先行先试,探索出好路子。”省委、省政府以点带面,形成“万马奔腾”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思路,让马龙等40个示范县市区成为试水者。如今,示范县纷纷交出答卷,用立足优势、打响特色、构建要素集合、产业集聚的示范平台等经验做法,在高原特色农业的鲜亮名片上书写自己的传奇。
“选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突破口最重要的是认清县情,找准特色,分类布局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香格里拉县县长肖徐走上论坛,侃侃介绍神秘香格里拉的特色故事。青稞、葡萄、药材、玛咖、尼西鸡等是香格里拉特色鲜明的“好东西”,围绕这些特色,香格里拉采取“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方式,促其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在沿江河谷地区重点发展蚕桑、冬春青稞产业;在山区、半山区培育以重楼、桔梗等中药材以及林下种养业;在高寒的坝区开发玛咖及新兴生物产业深加工,让高原牦牛、藏香猪、尼西鸡这些曾经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特禽走入寻常百姓家。” 肖徐兴奋地说。
“特色要有规模才有效益。”马龙县县委书记贺勇以“123456”勾绘出的马龙高原特色农业的蓝图,引起听众的浓厚兴趣。“一是挖掘和发挥全县山、水、园、林优势,突出各个乡镇的特色,争取每一个乡镇都树起一个主导产业。二是利用好双友牧业和龙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两个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农民一起抱团发展。三是把握好三大机遇:建设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马龙县被列为滇中产业新区的机遇,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将带来基础设施的腾飞的机遇,人才和科技的集群效应也将为精品农业、高效农业的打造提供肥沃的土壤的机遇。四是四大方向:山地牧业、特色经作、观光农业、高效林业。五是五业并举,将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作为马龙特色农业的主攻方向。六是六畜兴旺,采取‘基地带大户联农户’的发展模式,连接起千家万户,发展规模化云岭牛、深沟鸡、梅花鹿等的养殖,壮大马龙特色养殖业。”
临沧,作为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内陆“黄金口岸”,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之初也曾有处于十字路口的茫然感。“认准了这里是中国通向印度洋陆上距离最近的前沿商埠思路就明确了。由此,临沧在与缅甸北部的接壤地区累计合作开发澳洲坚果、木瓜等特色产业基地111.83万亩,已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95个,一村一品专业乡镇7个。”临沧市农业局农业推广站副站长李继章向论坛提交论文,详细介绍临沧的特色之路。
深化特色之路的内涵,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李春海教授认为,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应以差异化竞争为路径,建立多样化、异质性的竞争框架,避免高原特色农业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要以推进技术、组织、品牌和营销创新,提升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形象来强化产品差异化。“这就要求示范县从区位优势和区域特色出发,创建农业地理标志区域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走有区域特色的多功能农业发展道路。”
如何确定手中的“王牌”,华坪的答案是,在以芒果为主导产业的抉择中,政府没有用“行政之手”来推动,而是把选择权交给了市场和农民。县农业局局长萧波说:“在产业壮大的过程中,县里相关部门找准资源与市场的对接点,充分彰显自身特色,是产业获得最佳效益的前提。华坪芒果就因在时间差上做文章,县里组织改良品种,使华坪芒果比海南晚熟5个月,少部分可滞留至次年春节,填补了市场空白,价格每公斤从8元攀升到23元,甚至果子还在树上,就有老板交付定金。”华坪种高收益芒果的故事生动地告诉人们高原特色农业该如何“特”。
龙头企业 舞起来
核心速读:要发挥带动作用必须拿出硬货——核心竞争力。遮放贡米、摩尔农庄、滇红集团、大益普洱、后谷咖啡、锦苑花卉……每个龙头企业的背后都是“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业的响亮崛起
2562户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和15767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高原特色农业舞台上“高原制造”,他们的分量举足轻重。高昂“龙头”带动“龙尾”,下活高原特色农业“一盘棋”。
文山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育启在演讲时说,只有有自己的品牌,公司才有发展后劲。为此,2001年公司开始引进欧洲等地有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与云南土生土长的三七结合起来,率先在三七产业建立产品身份证制度,确保可追溯到种植的每一个地块、加工工序和环节,使公司在三七生产、加工、管理上迈入先进行列。同时以连锁农场化的栽培模式,实现技术、标准和管理统一,增强公司对抗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连起千家万户,把文山的三七产业做强做优。
马龙双友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鑫强调,高原特色农业不光是企业发财,更是农民富、农村强。龙头企业要发挥带动作用必须拿出自己的硬货——核心竞争力。双友公司利用从国外引进的母牛与云南黄牛杂交,选育出云岭牛,结束了云南没有当家肉牛品种的历史,一方面采用复合式营销,让高品质、可追溯、老百姓放心的绿色食品走进千家万户,另一方面以“母牛作价入股,年终红利分配”等方式把养殖户的利益
公司连接起来,带动周边农户养殖肉牛,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好宝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熙说:“有机农产品是未来的健康红利,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占尽天时地利,但如何分享到这份‘红利’,公司建立了从基地到餐桌一站式专业服务的商业模式,通过有机蔬菜全程冷链会员制销售模式,相继在北京、天津、上海及深圳建立了销售分公司,40元一公斤的有机蔬菜已在京津沪深供不应求。”做大有机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公司建立起基地联盟、产品联盟、科技联盟、企业联盟、品牌联盟,以五大联盟体系整合全省的禽类、肉类、粮食类、油类、果类等高原特色农副产品,然后,通过好宝360电商平台,用冷链物流系统配送给好宝的会员客户,开拓了高原特色有机农产品市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通过公司搭建的平台抱团出海,目前公司有机农产品基地的触角已从昆明伸向玉溪、大理等地,面积达1万多亩,被公司联结的万千小农户分享到有机“红利”。
红河州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在线农业”加快公司的扩张步伐,董事长李跃标介绍,去年以来,公司以石榴、葡萄、柑桔为主导产品,试水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去年9月第一次与“淘宝”牵手,3天时间就在线销售石榴14585件、销售额116.5万元,并拉动线下销售42123件、销售额834万元。为了搭上电子商务这个快车,公司与“天猫”合作开业天猫旗舰店,并与“菜鸟”网络达成了红河州落地配仓意向。“大销售”带起“大基地”,公司所在地建水周边农民按公司要求种植的石榴、葡萄、柑桔源源走进国内外大市场。
在希望的田野上,遮放贡米、摩尔农庄、滇红集团、大益普洱、后谷咖啡、锦苑花卉……每个龙头企业的背后都是“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业的响亮崛起,一张张云南品牌农业的新名片,正在向世人展示“健康云南”的崭新形象。
乡村建设 美起来
核心速读:要把传统农业提升为现代农业,同步开发乡村自然资源、休闲旅游和文化资源,形成产业支撑,把乡村(社区)建设成为生态宜居、设施健全、特色鲜明的美丽家园
“良好生态环境是云南最靓丽的名片。”“美丽乡村最能彰显云南的环境优势、体现云南的生态价值。”在论坛上,云南建设美丽乡村的独特优势屡屡被专家学者和相关行业负责人提及。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专家王奇在提交论坛的论文里,这样描述她所理解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要把传统农业提升为现代农业,将乡村自然资源、休闲旅游和文化资源同步开发,形成乡村发展的产业支撑,把乡村(社区)建设成为生态宜居、设施健全、特色鲜明的美丽家园。
这一观点得到了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家周铝的支持,他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应该立足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气候优势、物种优势和开放优势,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产业发展和培育上取得质的提升,只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剑川素有“文献名邦”、“白族之乡”和“木雕之乡”的美誉,剑川县委书记莽绍标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底气十足。他认为,美丽乡村需要梦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生活呈现出“求温饱”到“盼环保”,“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转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剑川县结合自身优势,围绕“五新”目标,全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培植新产业,破解农业产业“弱”。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坚持特色化引领、差异化突破、品牌化发展,构建乡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农业生态功能,融合旅游资源、利用人文传统和田园风光,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剑川县美丽乡村建设迸发出勃勃生机。
论坛上,一份新平县马鹿寨村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实践报告,勾勒了一幅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图景。毗邻磨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小山村马鹿寨村,坐拥天然大氧吧,沐浴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温泉。马鹿寨以资源为依托,种上了特色水果和蔬菜;结合山区资源优势,山地牧业随之发展起来;利用温泉资源优势,温水养殖成为当地新的产业突破口;规划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马鹿寨村正走向新的目标。一个产业发展、生态优美、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初见雏形。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建设乡村,更要经营乡村。”这一观点成为普遍共识。
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家和晓蓉认为,凭借自身特色,我省特色村寨旅游热了起来,产生了一大批以旅游为主业的特色旅游村寨。鹤庆县新华村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形成了“家家有手艺、户户是作坊”的局面,手工艺品加工销售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丽江市在全省率先创立的首家乡村旅游合作社——玉湖村旅游合作社,从成立至今已成功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00多万元。
专家们提出,村落古镇是云南最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云南有如沧源翁丁佤族村寨、洱源梨花村、剑川石龙村、西双版纳易武古镇这样的古镇景观型村落;有如广南八宝镇、丽江拉市海、瑞丽大等喊村等的自然生态型村落;有西双版纳农田水稻、元阳哈尼梯田、罗平油菜花这些农事农耕生产型村落;还有弥勒高原葡萄种植产业、蒙自万亩石榴园这样的特色物产经济型村落。依托资源优势,立足“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的思路对村庄产业和生活环境进行个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因地制宜形成山水风光型、生态田园型、古村保护型、休闲旅游型等多形态、多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梦离云南并不遥远。
观点
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要把重点放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和专门人才培养上,使之具有产业化、品牌化、多功能化、综合化的特点。
云南早期特色农业的产品商品率很低,销售半径小,必须以产业化来解决。特色农产品主要靠稀有取胜、质量取胜和品牌取胜。对于仍然存在的抓商标注册多,抓地域认证、生产工艺和产品规格标准化少的问题,应该尽快加以解决。特色农业最值得称道的是生态系统,因而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三位一体,以实现多功能化。综合化,就是要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李周
以山地为特征的云南农业,应该定位为在多样化基础上,有较高品质和较厚内涵的农业,面向更高层次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品质,就是应该致力于发展营养、安全的农产品,包括一些特有的农产品,有机产品、生态产品等。云南农业以及大量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野生、半野生产品相对安全,而且不少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特种功能。内涵,就是产品和服务应该包含更多的信息量(更多的附加值),如文化、乡土知识,如一些地理标志产品、乡土产品、民族产品等。云南的许多农产品和动植物资源蕴涵特定的乡土知识和少数民族知识。有些产品具有未来的应对诸如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选择价值。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
左停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云南一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信息化平台,实现产业链的数字化,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的作用。二要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向深加工和高端化延伸,深加工可以进一步研究。三要打造区域化、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的产业基地。借鉴其他省的经验,比如江苏、浙江所实行的公司合作社农民基地合作模式,就把老百姓给带动起来了。四要加大后续特色产业的开发和培植。借助科技使特色产业越做越大,后续特色产业的开发,要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五要着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都市带。以大城市为核心,发展旅游产业、休闲产业,以此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
——光明日报理论部高级编辑
李瑞英
云南具有地理、气候、物种、生态4大优势,绿色、环保、营养、安全已经成为形象标签。但是,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仍然面临着生产规模小、产品加工链短、科技含量低等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一要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品抗风险力,抵抗来自科技、自然、政策、市场的风险;二要加强“基地联盟、产品联盟、科技联盟、企业联盟、品牌联盟”5大联盟体系建设;三要将有限的土地、资源、人才向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倾斜;四是以大品牌、大数据、大生态、大健康农业为目标,实现以品牌换取市场、订单农业向预售农业转型、从高产量到高效益转变,建立并完善用数据体现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好宝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熙
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一要建立多样化、异质性的竞争框架,走有区域特色的多功能农业发展道路,避免重复建设。二要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体现高原特色农业的科技核心。三要重视发挥各种特色产业的品牌效应,形成产业基础雄厚、市场占有率高、品牌效应强的现代农业综合产业体系。四要创新组织形式,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园区,引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五要促进农村资产资本化,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高原特色农业。六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使云南率先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省份之一。
——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授
李春海
记者 张锐 张炯雪 胡晓蓉/文 孙晓云 张彤 黄喆春/图(云南日报)
核心速读:要发挥带动作用必须拿出硬货——核心竞争力。遮放贡米、摩尔农庄、滇红集团、大益普洱、后谷咖啡、锦苑花卉……每个龙头企业的背后都是“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业的响亮崛起
2562户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和15767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高原特色农业舞台上“高原制造”,他们的分量举足轻重。高昂“龙头”带动“龙尾”,下活高原特色农业“一盘棋”。
文山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育启在演讲时说,只有有自己的品牌,公司才有发展后劲。为此,2001年公司开始引进欧洲等地有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与云南土生土长的三七结合起来,率先在三七产业建立产品身份证制度,确保可追溯到种植的每一个地块、加工工序和环节,使公司在三七生产、加工、管理上迈入先进行列。同时以连锁农场化的栽培模式,实现技术、标准和管理统一,增强公司对抗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连起千家万户,把文山的三七产业做强做优。
马龙双友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鑫强调,高原特色农业不光是企业发财,更是农民富、农村强。龙头企业要发挥带动作用必须拿出自己的硬货——核心竞争力。双友公司利用从国外引进的母牛与云南黄牛杂交,选育出云岭牛,结束了云南没有当家肉牛品种的历史,一方面采用复合式营销,让高品质、可追溯、老百姓放心的绿色食品走进千家万户,另一方面以“母牛作价入股,年终红利分配”等方式把养殖户的利益
公司连接起来,带动周边农户养殖肉牛,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好宝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熙说:“有机农产品是未来的健康红利,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占尽天时地利,但如何分享到这份‘红利’,公司建立了从基地到餐桌一站式专业服务的商业模式,通过有机蔬菜全程冷链会员制销售模式,相继在北京、天津、上海及深圳建立了销售分公司,40元一公斤的有机蔬菜已在京津沪深供不应求。”做大有机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公司建立起基地联盟、产品联盟、科技联盟、企业联盟、品牌联盟,以五大联盟体系整合全省的禽类、肉类、粮食类、油类、果类等高原特色农副产品,然后,通过好宝360电商平台,用冷链物流系统配送给好宝的会员客户,开拓了高原特色有机农产品市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通过公司搭建的平台抱团出海,目前公司有机农产品基地的触角已从昆明伸向玉溪、大理等地,面积达1万多亩,被公司联结的万千小农户分享到有机“红利”。
红河州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在线农业”加快公司的扩张步伐,董事长李跃标介绍,去年以来,公司以石榴、葡萄、柑桔为主导产品,试水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去年9月第一次与“淘宝”牵手,3天时间就在线销售石榴14585件、销售额116.5万元,并拉动线下销售42123件、销售额834万元。为了搭上电子商务这个快车,公司与“天猫”合作开业天猫旗舰店,并与“菜鸟”网络达成了红河州落地配仓意向。“大销售”带起“大基地”,公司所在地建水周边农民按公司要求种植的石榴、葡萄、柑桔源源走进国内外大市场。
在希望的田野上,遮放贡米、摩尔农庄、滇红集团、大益普洱、后谷咖啡、锦苑花卉……每个龙头企业的背后都是“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业的响亮崛起,一张张云南品牌农业的新名片,正在向世人展示“健康云南”的崭新形象。
乡村建设 美起来
核心速读:要把传统农业提升为现代农业,同步开发乡村自然资源、休闲旅游和文化资源,形成产业支撑,把乡村(社区)建设成为生态宜居、设施健全、特色鲜明的美丽家园
“良好生态环境是云南最靓丽的名片。”“美丽乡村最能彰显云南的环境优势、体现云南的生态价值。”在论坛上,云南建设美丽乡村的独特优势屡屡被专家学者和相关行业负责人提及。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专家王奇在提交论坛的论文里,这样描述她所理解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要把传统农业提升为现代农业,将乡村自然资源、休闲旅游和文化资源同步开发,形成乡村发展的产业支撑,把乡村(社区)建设成为生态宜居、设施健全、特色鲜明的美丽家园。
这一观点得到了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家周铝的支持,他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应该立足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气候优势、物种优势和开放优势,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产业发展和培育上取得质的提升,只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剑川素有“文献名邦”、“白族之乡”和“木雕之乡”的美誉,剑川县委书记莽绍标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底气十足。他认为,美丽乡村需要梦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生活呈现出“求温饱”到“盼环保”,“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转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剑川县结合自身优势,围绕“五新”目标,全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培植新产业,破解农业产业“弱”。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坚持特色化引领、差异化突破、品牌化发展,构建乡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农业生态功能,融合旅游资源、利用人文传统和田园风光,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剑川县美丽乡村建设迸发出勃勃生机。
论坛上,一份新平县马鹿寨村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实践报告,勾勒了一幅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图景。毗邻磨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小山村马鹿寨村,坐拥天然大氧吧,沐浴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温泉。马鹿寨以资源为依托,种上了特色水果和蔬菜;结合山区资源优势,山地牧业随之发展起来;利用温泉资源优势,温水养殖成为当地新的产业突破口;规划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马鹿寨村正走向新的目标。一个产业发展、生态优美、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初见雏形。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建设乡村,更要经营乡村。”这一观点成为普遍共识。
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家和晓蓉认为,凭借自身特色,我省特色村寨旅游热了起来,产生了一大批以旅游为主业的特色旅游村寨。鹤庆县新华村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形成了“家家有手艺、户户是作坊”的局面,手工艺品加工销售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丽江市在全省率先创立的首家乡村旅游合作社——玉湖村旅游合作社,从成立至今已成功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00多万元。
专家们提出,村落古镇是云南最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云南有如沧源翁丁佤族村寨、洱源梨花村、剑川石龙村、西双版纳易武古镇这样的古镇景观型村落;有如广南八宝镇、丽江拉市海、瑞丽大等喊村等的自然生态型村落;有西双版纳农田水稻、元阳哈尼梯田、罗平油菜花这些农事农耕生产型村落;还有弥勒高原葡萄种植产业、蒙自万亩石榴园这样的特色物产经济型村落。依托资源优势,立足“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的思路对村庄产业和生活环境进行个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因地制宜形成山水风光型、生态田园型、古村保护型、休闲旅游型等多形态、多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梦离云南并不遥远。
观点
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要把重点放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和专门人才培养上,使之具有产业化、品牌化、多功能化、综合化的特点。
云南早期特色农业的产品商品率很低,销售半径小,必须以产业化来解决。特色农产品主要靠稀有取胜、质量取胜和品牌取胜。对于仍然存在的抓商标注册多,抓地域认证、生产工艺和产品规格标准化少的问题,应该尽快加以解决。特色农业最值得称道的是生态系统,因而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三位一体,以实现多功能化。综合化,就是要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李周
以山地为特征的云南农业,应该定位为在多样化基础上,有较高品质和较厚内涵的农业,面向更高层次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品质,就是应该致力于发展营养、安全的农产品,包括一些特有的农产品,有机产品、生态产品等。云南农业以及大量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野生、半野生产品相对安全,而且不少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特种功能。内涵,就是产品和服务应该包含更多的信息量(更多的附加值),如文化、乡土知识,如一些地理标志产品、乡土产品、民族产品等。云南的许多农产品和动植物资源蕴涵特定的乡土知识和少数民族知识。有些产品具有未来的应对诸如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选择价值。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
左停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云南一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信息化平台,实现产业链的数字化,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的作用。二要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向深加工和高端化延伸,深加工可以进一步研究。三要打造区域化、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的产业基地。借鉴其他省的经验,比如江苏、浙江所实行的公司合作社农民基地合作模式,就把老百姓给带动起来了。四要加大后续特色产业的开发和培植。借助科技使特色产业越做越大,后续特色产业的开发,要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五要着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都市带。以大城市为核心,发展旅游产业、休闲产业,以此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
——光明日报理论部高级编辑
李瑞英
云南具有地理、气候、物种、生态4大优势,绿色、环保、营养、安全已经成为形象标签。但是,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仍然面临着生产规模小、产品加工链短、科技含量低等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一要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品抗风险力,抵抗来自科技、自然、政策、市场的风险;二要加强“基地联盟、产品联盟、科技联盟、企业联盟、品牌联盟”5大联盟体系建设;三要将有限的土地、资源、人才向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倾斜;四是以大品牌、大数据、大生态、大健康农业为目标,实现以品牌换取市场、订单农业向预售农业转型、从高产量到高效益转变,建立并完善用数据体现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好宝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熙
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一要建立多样化、异质性的竞争框架,走有区域特色的多功能农业发展道路,避免重复建设。二要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体现高原特色农业的科技核心。三要重视发挥各种特色产业的品牌效应,形成产业基础雄厚、市场占有率高、品牌效应强的现代农业综合产业体系。四要创新组织形式,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园区,引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五要促进农村资产资本化,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高原特色农业。六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使云南率先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省份之一。
——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授
李春海
记者 张锐 张炯雪 胡晓蓉/文 孙晓云 张彤 黄喆春/图(云南日报)
龙头企业 舞起来
核心速读:要发挥带动作用必须拿出硬货——核心竞争力。遮放贡米、摩尔农庄、滇红集团、大益普洱、后谷咖啡、锦苑花卉……每个龙头企业的背后都是“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业的响亮崛起
2562户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和15767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高原特色农业舞台上“高原制造”,他们的分量举足轻重。高昂“龙头”带动“龙尾”,下活高原特色农业“一盘棋”。
文山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育启在演讲时说,只有有自己的品牌,公司才有发展后劲。为此,2001年公司开始引进欧洲等地有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与云南土生土长的三七结合起来,率先在三七产业建立产品身份证制度,确保可追溯到种植的每一个地块、加工工序和环节,使公司在三七生产、加工、管理上迈入先进行列。同时以连锁农场化的栽培模式,实现技术、标准和管理统一,增强公司对抗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连起千家万户,把文山的三七产业做强做优。
马龙双友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鑫强调,高原特色农业不光是企业发财,更是农民富、农村强。龙头企业要发挥带动作用必须拿出自己的硬货——核心竞争力。双友公司利用从国外引进的母牛与云南黄牛杂交,选育出云岭牛,结束了云南没有当家肉牛品种的历史,一方面采用复合式营销,让高品质、可追溯、老百姓放心的绿色食品走进千家万户,另一方面以“母牛作价入股,年终红利分配”等方式把养殖户的利益
公司连接起来,带动周边农户养殖肉牛,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好宝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熙说:“有机农产品是未来的健康红利,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占尽天时地利,但如何分享到这份‘红利’,公司建立了从基地到餐桌一站式专业服务的商业模式,通过有机蔬菜全程冷链会员制销售模式,相继在北京、天津、上海及深圳建立了销售分公司,40元一公斤的有机蔬菜已在京津沪深供不应求。”做大有机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公司建立起基地联盟、产品联盟、科技联盟、企业联盟、品牌联盟,以五大联盟体系整合全省的禽类、肉类、粮食类、油类、果类等高原特色农副产品,然后,通过好宝360电商平台,用冷链物流系统配送给好宝的会员客户,开拓了高原特色有机农产品市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通过公司搭建的平台抱团出海,目前公司有机农产品基地的触角已从昆明伸向玉溪、大理等地,面积达1万多亩,被公司联结的万千小农户分享到有机“红利”。
红河州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在线农业”加快公司的扩张步伐,董事长李跃标介绍,去年以来,公司以石榴、葡萄、柑桔为主导产品,试水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去年9月第一次与“淘宝”牵手,3天时间就在线销售石榴14585件、销售额116.5万元,并拉动线下销售42123件、销售额834万元。为了搭上电子商务这个快车,公司与“天猫”合作开业天猫旗舰店,并与“菜鸟”网络达成了红河州落地配仓意向。“大销售”带起“大基地”,公司所在地建水周边农民按公司要求种植的石榴、葡萄、柑桔源源走进国内外大市场。
在希望的田野上,遮放贡米、摩尔农庄、滇红集团、大益普洱、后谷咖啡、锦苑花卉……每个龙头企业的背后都是“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业的响亮崛起,一张张云南品牌农业的新名片,正在向世人展示“健康云南”的崭新形象。
乡村建设 美起来
核心速读:要把传统农业提升为现代农业,同步开发乡村自然资源、休闲旅游和文化资源,形成产业支撑,把乡村(社区)建设成为生态宜居、设施健全、特色鲜明的美丽家园
“良好生态环境是云南最靓丽的名片。”“美丽乡村最能彰显云南的环境优势、体现云南的生态价值。”在论坛上,云南建设美丽乡村的独特优势屡屡被专家学者和相关行业负责人提及。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专家王奇在提交论坛的论文里,这样描述她所理解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要把传统农业提升为现代农业,将乡村自然资源、休闲旅游和文化资源同步开发,形成乡村发展的产业支撑,把乡村(社区)建设成为生态宜居、设施健全、特色鲜明的美丽家园。
这一观点得到了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家周铝的支持,他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应该立足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气候优势、物种优势和开放优势,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产业发展和培育上取得质的提升,只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剑川素有“文献名邦”、“白族之乡”和“木雕之乡”的美誉,剑川县委书记莽绍标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底气十足。他认为,美丽乡村需要梦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生活呈现出“求温饱”到“盼环保”,“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转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剑川县结合自身优势,围绕“五新”目标,全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培植新产业,破解农业产业“弱”。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坚持特色化引领、差异化突破、品牌化发展,构建乡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农业生态功能,融合旅游资源、利用人文传统和田园风光,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剑川县美丽乡村建设迸发出勃勃生机。
论坛上,一份新平县马鹿寨村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实践报告,勾勒了一幅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图景。毗邻磨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小山村马鹿寨村,坐拥天然大氧吧,沐浴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温泉。马鹿寨以资源为依托,种上了特色水果和蔬菜;结合山区资源优势,山地牧业随之发展起来;利用温泉资源优势,温水养殖成为当地新的产业突破口;规划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马鹿寨村正走向新的目标。一个产业发展、生态优美、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初见雏形。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建设乡村,更要经营乡村。”这一观点成为普遍共识。
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家和晓蓉认为,凭借自身特色,我省特色村寨旅游热了起来,产生了一大批以旅游为主业的特色旅游村寨。鹤庆县新华村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形成了“家家有手艺、户户是作坊”的局面,手工艺品加工销售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丽江市在全省率先创立的首家乡村旅游合作社——玉湖村旅游合作社,从成立至今已成功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00多万元。
专家们提出,村落古镇是云南最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云南有如沧源翁丁佤族村寨、洱源梨花村、剑川石龙村、西双版纳易武古镇这样的古镇景观型村落;有如广南八宝镇、丽江拉市海、瑞丽大等喊村等的自然生态型村落;有西双版纳农田水稻、元阳哈尼梯田、罗平油菜花这些农事农耕生产型村落;还有弥勒高原葡萄种植产业、蒙自万亩石榴园这样的特色物产经济型村落。依托资源优势,立足“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的思路对村庄产业和生活环境进行个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因地制宜形成山水风光型、生态田园型、古村保护型、休闲旅游型等多形态、多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梦离云南并不遥远。
观点
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要把重点放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和专门人才培养上,使之具有产业化、品牌化、多功能化、综合化的特点。
云南早期特色农业的产品商品率很低,销售半径小,必须以产业化来解决。特色农产品主要靠稀有取胜、质量取胜和品牌取胜。对于仍然存在的抓商标注册多,抓地域认证、生产工艺和产品规格标准化少的问题,应该尽快加以解决。特色农业最值得称道的是生态系统,因而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三位一体,以实现多功能化。综合化,就是要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李周
以山地为特征的云南农业,应该定位为在多样化基础上,有较高品质和较厚内涵的农业,面向更高层次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品质,就是应该致力于发展营养、安全的农产品,包括一些特有的农产品,有机产品、生态产品等。云南农业以及大量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野生、半野生产品相对安全,而且不少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特种功能。内涵,就是产品和服务应该包含更多的信息量(更多的附加值),如文化、乡土知识,如一些地理标志产品、乡土产品、民族产品等。云南的许多农产品和动植物资源蕴涵特定的乡土知识和少数民族知识。有些产品具有未来的应对诸如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选择价值。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
左停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云南一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信息化平台,实现产业链的数字化,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的作用。二要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向深加工和高端化延伸,深加工可以进一步研究。三要打造区域化、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的产业基地。借鉴其他省的经验,比如江苏、浙江所实行的公司合作社农民基地合作模式,就把老百姓给带动起来了。四要加大后续特色产业的开发和培植。借助科技使特色产业越做越大,后续特色产业的开发,要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五要着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都市带。以大城市为核心,发展旅游产业、休闲产业,以此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
——光明日报理论部高级编辑
李瑞英
云南具有地理、气候、物种、生态4大优势,绿色、环保、营养、安全已经成为形象标签。但是,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仍然面临着生产规模小、产品加工链短、科技含量低等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一要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品抗风险力,抵抗来自科技、自然、政策、市场的风险;二要加强“基地联盟、产品联盟、科技联盟、企业联盟、品牌联盟”5大联盟体系建设;三要将有限的土地、资源、人才向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倾斜;四是以大品牌、大数据、大生态、大健康农业为目标,实现以品牌换取市场、订单农业向预售农业转型、从高产量到高效益转变,建立并完善用数据体现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好宝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熙
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一要建立多样化、异质性的竞争框架,走有区域特色的多功能农业发展道路,避免重复建设。二要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体现高原特色农业的科技核心。三要重视发挥各种特色产业的品牌效应,形成产业基础雄厚、市场占有率高、品牌效应强的现代农业综合产业体系。四要创新组织形式,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园区,引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五要促进农村资产资本化,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高原特色农业。六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使云南率先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省份之一。
——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授
李春海
记者 张锐 张炯雪 胡晓蓉/文 孙晓云 张彤 黄喆春/图(云南日报)
核心速读:要发挥带动作用必须拿出硬货——核心竞争力。遮放贡米、摩尔农庄、滇红集团、大益普洱、后谷咖啡、锦苑花卉……每个龙头企业的背后都是“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业的响亮崛起
2562户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和15767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高原特色农业舞台上“高原制造”,他们的分量举足轻重。高昂“龙头”带动“龙尾”,下活高原特色农业“一盘棋”。
文山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育启在演讲时说,只有有自己的品牌,公司才有发展后劲。为此,2001年公司开始引进欧洲等地有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与云南土生土长的三七结合起来,率先在三七产业建立产品身份证制度,确保可追溯到种植的每一个地块、加工工序和环节,使公司在三七生产、加工、管理上迈入先进行列。同时以连锁农场化的栽培模式,实现技术、标准和管理统一,增强公司对抗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连起千家万户,把文山的三七产业做强做优。
马龙双友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鑫强调,高原特色农业不光是企业发财,更是农民富、农村强。龙头企业要发挥带动作用必须拿出自己的硬货——核心竞争力。双友公司利用从国外引进的母牛与云南黄牛杂交,选育出云岭牛,结束了云南没有当家肉牛品种的历史,一方面采用复合式营销,让高品质、可追溯、老百姓放心的绿色食品走进千家万户,另一方面以“母牛作价入股,年终红利分配”等方式把养殖户的利益
公司连接起来,带动周边农户养殖肉牛,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好宝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熙说:“有机农产品是未来的健康红利,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占尽天时地利,但如何分享到这份‘红利’,公司建立了从基地到餐桌一站式专业服务的商业模式,通过有机蔬菜全程冷链会员制销售模式,相继在北京、天津、上海及深圳建立了销售分公司,40元一公斤的有机蔬菜已在京津沪深供不应求。”做大有机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公司建立起基地联盟、产品联盟、科技联盟、企业联盟、品牌联盟,以五大联盟体系整合全省的禽类、肉类、粮食类、油类、果类等高原特色农副产品,然后,通过好宝360电商平台,用冷链物流系统配送给好宝的会员客户,开拓了高原特色有机农产品市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通过公司搭建的平台抱团出海,目前公司有机农产品基地的触角已从昆明伸向玉溪、大理等地,面积达1万多亩,被公司联结的万千小农户分享到有机“红利”。
红河州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在线农业”加快公司的扩张步伐,董事长李跃标介绍,去年以来,公司以石榴、葡萄、柑桔为主导产品,试水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去年9月第一次与“淘宝”牵手,3天时间就在线销售石榴14585件、销售额116.5万元,并拉动线下销售42123件、销售额834万元。为了搭上电子商务这个快车,公司与“天猫”合作开业天猫旗舰店,并与“菜鸟”网络达成了红河州落地配仓意向。“大销售”带起“大基地”,公司所在地建水周边农民按公司要求种植的石榴、葡萄、柑桔源源走进国内外大市场。
在希望的田野上,遮放贡米、摩尔农庄、滇红集团、大益普洱、后谷咖啡、锦苑花卉……每个龙头企业的背后都是“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业的响亮崛起,一张张云南品牌农业的新名片,正在向世人展示“健康云南”的崭新形象。
乡村建设 美起来
核心速读:要把传统农业提升为现代农业,同步开发乡村自然资源、休闲旅游和文化资源,形成产业支撑,把乡村(社区)建设成为生态宜居、设施健全、特色鲜明的美丽家园
“良好生态环境是云南最靓丽的名片。”“美丽乡村最能彰显云南的环境优势、体现云南的生态价值。”在论坛上,云南建设美丽乡村的独特优势屡屡被专家学者和相关行业负责人提及。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专家王奇在提交论坛的论文里,这样描述她所理解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要把传统农业提升为现代农业,将乡村自然资源、休闲旅游和文化资源同步开发,形成乡村发展的产业支撑,把乡村(社区)建设成为生态宜居、设施健全、特色鲜明的美丽家园。
这一观点得到了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家周铝的支持,他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应该立足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气候优势、物种优势和开放优势,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产业发展和培育上取得质的提升,只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剑川素有“文献名邦”、“白族之乡”和“木雕之乡”的美誉,剑川县委书记莽绍标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底气十足。他认为,美丽乡村需要梦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生活呈现出“求温饱”到“盼环保”,“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转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剑川县结合自身优势,围绕“五新”目标,全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培植新产业,破解农业产业“弱”。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坚持特色化引领、差异化突破、品牌化发展,构建乡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农业生态功能,融合旅游资源、利用人文传统和田园风光,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剑川县美丽乡村建设迸发出勃勃生机。
论坛上,一份新平县马鹿寨村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实践报告,勾勒了一幅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图景。毗邻磨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小山村马鹿寨村,坐拥天然大氧吧,沐浴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温泉。马鹿寨以资源为依托,种上了特色水果和蔬菜;结合山区资源优势,山地牧业随之发展起来;利用温泉资源优势,温水养殖成为当地新的产业突破口;规划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马鹿寨村正走向新的目标。一个产业发展、生态优美、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初见雏形。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建设乡村,更要经营乡村。”这一观点成为普遍共识。
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家和晓蓉认为,凭借自身特色,我省特色村寨旅游热了起来,产生了一大批以旅游为主业的特色旅游村寨。鹤庆县新华村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形成了“家家有手艺、户户是作坊”的局面,手工艺品加工销售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丽江市在全省率先创立的首家乡村旅游合作社——玉湖村旅游合作社,从成立至今已成功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00多万元。
专家们提出,村落古镇是云南最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云南有如沧源翁丁佤族村寨、洱源梨花村、剑川石龙村、西双版纳易武古镇这样的古镇景观型村落;有如广南八宝镇、丽江拉市海、瑞丽大等喊村等的自然生态型村落;有西双版纳农田水稻、元阳哈尼梯田、罗平油菜花这些农事农耕生产型村落;还有弥勒高原葡萄种植产业、蒙自万亩石榴园这样的特色物产经济型村落。依托资源优势,立足“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的思路对村庄产业和生活环境进行个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因地制宜形成山水风光型、生态田园型、古村保护型、休闲旅游型等多形态、多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梦离云南并不遥远。
观点
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要把重点放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和专门人才培养上,使之具有产业化、品牌化、多功能化、综合化的特点。
云南早期特色农业的产品商品率很低,销售半径小,必须以产业化来解决。特色农产品主要靠稀有取胜、质量取胜和品牌取胜。对于仍然存在的抓商标注册多,抓地域认证、生产工艺和产品规格标准化少的问题,应该尽快加以解决。特色农业最值得称道的是生态系统,因而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三位一体,以实现多功能化。综合化,就是要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李周
以山地为特征的云南农业,应该定位为在多样化基础上,有较高品质和较厚内涵的农业,面向更高层次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品质,就是应该致力于发展营养、安全的农产品,包括一些特有的农产品,有机产品、生态产品等。云南农业以及大量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野生、半野生产品相对安全,而且不少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特种功能。内涵,就是产品和服务应该包含更多的信息量(更多的附加值),如文化、乡土知识,如一些地理标志产品、乡土产品、民族产品等。云南的许多农产品和动植物资源蕴涵特定的乡土知识和少数民族知识。有些产品具有未来的应对诸如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选择价值。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
左停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云南一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信息化平台,实现产业链的数字化,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的作用。二要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向深加工和高端化延伸,深加工可以进一步研究。三要打造区域化、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的产业基地。借鉴其他省的经验,比如江苏、浙江所实行的公司合作社农民基地合作模式,就把老百姓给带动起来了。四要加大后续特色产业的开发和培植。借助科技使特色产业越做越大,后续特色产业的开发,要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五要着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都市带。以大城市为核心,发展旅游产业、休闲产业,以此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
——光明日报理论部高级编辑
李瑞英
云南具有地理、气候、物种、生态4大优势,绿色、环保、营养、安全已经成为形象标签。但是,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仍然面临着生产规模小、产品加工链短、科技含量低等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一要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品抗风险力,抵抗来自科技、自然、政策、市场的风险;二要加强“基地联盟、产品联盟、科技联盟、企业联盟、品牌联盟”5大联盟体系建设;三要将有限的土地、资源、人才向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倾斜;四是以大品牌、大数据、大生态、大健康农业为目标,实现以品牌换取市场、订单农业向预售农业转型、从高产量到高效益转变,建立并完善用数据体现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好宝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熙
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一要建立多样化、异质性的竞争框架,走有区域特色的多功能农业发展道路,避免重复建设。二要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体现高原特色农业的科技核心。三要重视发挥各种特色产业的品牌效应,形成产业基础雄厚、市场占有率高、品牌效应强的现代农业综合产业体系。四要创新组织形式,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园区,引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五要促进农村资产资本化,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高原特色农业。六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使云南率先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省份之一。
——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授
李春海
记者 张锐 张炯雪 胡晓蓉/文 孙晓云 张彤 黄喆春/图(云南日报)
核心速读:要发挥带动作用必须拿出硬货——核心竞争力。遮放贡米、摩尔农庄、滇红集团、大益普洱、后谷咖啡、锦苑花卉……每个龙头企业的背后都是“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业的响亮崛起
2562户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和15767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高原特色农业舞台上“高原制造”,他们的分量举足轻重。高昂“龙头”带动“龙尾”,下活高原特色农业“一盘棋”。
文山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育启在演讲时说,只有有自己的品牌,公司才有发展后劲。为此,2001年公司开始引进欧洲等地有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与云南土生土长的三七结合起来,率先在三七产业建立产品身份证制度,确保可追溯到种植的每一个地块、加工工序和环节,使公司在三七生产、加工、管理上迈入先进行列。同时以连锁农场化的栽培模式,实现技术、标准和管理统一,增强公司对抗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连起千家万户,把文山的三七产业做强做优。
马龙双友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鑫强调,高原特色农业不光是企业发财,更是农民富、农村强。龙头企业要发挥带动作用必须拿出自己的硬货——核心竞争力。双友公司利用从国外引进的母牛与云南黄牛杂交,选育出云岭牛,结束了云南没有当家肉牛品种的历史,一方面采用复合式营销,让高品质、可追溯、老百姓放心的绿色食品走进千家万户,另一方面以“母牛作价入股,年终红利分配”等方式把养殖户的利益
公司连接起来,带动周边农户养殖肉牛,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好宝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熙说:“有机农产品是未来的健康红利,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占尽天时地利,但如何分享到这份‘红利’,公司建立了从基地到餐桌一站式专业服务的商业模式,通过有机蔬菜全程冷链会员制销售模式,相继在北京、天津、上海及深圳建立了销售分公司,40元一公斤的有机蔬菜已在京津沪深供不应求。”做大有机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公司建立起基地联盟、产品联盟、科技联盟、企业联盟、品牌联盟,以五大联盟体系整合全省的禽类、肉类、粮食类、油类、果类等高原特色农副产品,然后,通过好宝360电商平台,用冷链物流系统配送给好宝的会员客户,开拓了高原特色有机农产品市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通过公司搭建的平台抱团出海,目前公司有机农产品基地的触角已从昆明伸向玉溪、大理等地,面积达1万多亩,被公司联结的万千小农户分享到有机“红利”。
红河州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在线农业”加快公司的扩张步伐,董事长李跃标介绍,去年以来,公司以石榴、葡萄、柑桔为主导产品,试水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去年9月第一次与“淘宝”牵手,3天时间就在线销售石榴14585件、销售额116.5万元,并拉动线下销售42123件、销售额834万元。为了搭上电子商务这个快车,公司与“天猫”合作开业天猫旗舰店,并与“菜鸟”网络达成了红河州落地配仓意向。“大销售”带起“大基地”,公司所在地建水周边农民按公司要求种植的石榴、葡萄、柑桔源源走进国内外大市场。
在希望的田野上,遮放贡米、摩尔农庄、滇红集团、大益普洱、后谷咖啡、锦苑花卉……每个龙头企业的背后都是“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业的响亮崛起,一张张云南品牌农业的新名片,正在向世人展示“健康云南”的崭新形象。
乡村建设 美起来
核心速读:要把传统农业提升为现代农业,同步开发乡村自然资源、休闲旅游和文化资源,形成产业支撑,把乡村(社区)建设成为生态宜居、设施健全、特色鲜明的美丽家园
“良好生态环境是云南最靓丽的名片。”“美丽乡村最能彰显云南的环境优势、体现云南的生态价值。”在论坛上,云南建设美丽乡村的独特优势屡屡被专家学者和相关行业负责人提及。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专家王奇在提交论坛的论文里,这样描述她所理解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要把传统农业提升为现代农业,将乡村自然资源、休闲旅游和文化资源同步开发,形成乡村发展的产业支撑,把乡村(社区)建设成为生态宜居、设施健全、特色鲜明的美丽家园。
这一观点得到了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家周铝的支持,他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应该立足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气候优势、物种优势和开放优势,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产业发展和培育上取得质的提升,只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剑川素有“文献名邦”、“白族之乡”和“木雕之乡”的美誉,剑川县委书记莽绍标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底气十足。他认为,美丽乡村需要梦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生活呈现出“求温饱”到“盼环保”,“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转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剑川县结合自身优势,围绕“五新”目标,全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培植新产业,破解农业产业“弱”。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坚持特色化引领、差异化突破、品牌化发展,构建乡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农业生态功能,融合旅游资源、利用人文传统和田园风光,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剑川县美丽乡村建设迸发出勃勃生机。
论坛上,一份新平县马鹿寨村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实践报告,勾勒了一幅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图景。毗邻磨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小山村马鹿寨村,坐拥天然大氧吧,沐浴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温泉。马鹿寨以资源为依托,种上了特色水果和蔬菜;结合山区资源优势,山地牧业随之发展起来;利用温泉资源优势,温水养殖成为当地新的产业突破口;规划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马鹿寨村正走向新的目标。一个产业发展、生态优美、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初见雏形。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建设乡村,更要经营乡村。”这一观点成为普遍共识。
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家和晓蓉认为,凭借自身特色,我省特色村寨旅游热了起来,产生了一大批以旅游为主业的特色旅游村寨。鹤庆县新华村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形成了“家家有手艺、户户是作坊”的局面,手工艺品加工销售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丽江市在全省率先创立的首家乡村旅游合作社——玉湖村旅游合作社,从成立至今已成功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00多万元。
专家们提出,村落古镇是云南最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云南有如沧源翁丁佤族村寨、洱源梨花村、剑川石龙村、西双版纳易武古镇这样的古镇景观型村落;有如广南八宝镇、丽江拉市海、瑞丽大等喊村等的自然生态型村落;有西双版纳农田水稻、元阳哈尼梯田、罗平油菜花这些农事农耕生产型村落;还有弥勒高原葡萄种植产业、蒙自万亩石榴园这样的特色物产经济型村落。依托资源优势,立足“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的思路对村庄产业和生活环境进行个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因地制宜形成山水风光型、生态田园型、古村保护型、休闲旅游型等多形态、多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梦离云南并不遥远。
观点
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要把重点放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和专门人才培养上,使之具有产业化、品牌化、多功能化、综合化的特点。
云南早期特色农业的产品商品率很低,销售半径小,必须以产业化来解决。特色农产品主要靠稀有取胜、质量取胜和品牌取胜。对于仍然存在的抓商标注册多,抓地域认证、生产工艺和产品规格标准化少的问题,应该尽快加以解决。特色农业最值得称道的是生态系统,因而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三位一体,以实现多功能化。综合化,就是要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李周
以山地为特征的云南农业,应该定位为在多样化基础上,有较高品质和较厚内涵的农业,面向更高层次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品质,就是应该致力于发展营养、安全的农产品,包括一些特有的农产品,有机产品、生态产品等。云南农业以及大量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野生、半野生产品相对安全,而且不少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特种功能。内涵,就是产品和服务应该包含更多的信息量(更多的附加值),如文化、乡土知识,如一些地理标志产品、乡土产品、民族产品等。云南的许多农产品和动植物资源蕴涵特定的乡土知识和少数民族知识。有些产品具有未来的应对诸如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选择价值。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
左停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云南一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信息化平台,实现产业链的数字化,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的作用。二要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向深加工和高端化延伸,深加工可以进一步研究。三要打造区域化、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的产业基地。借鉴其他省的经验,比如江苏、浙江所实行的公司合作社农民基地合作模式,就把老百姓给带动起来了。四要加大后续特色产业的开发和培植。借助科技使特色产业越做越大,后续特色产业的开发,要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五要着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都市带。以大城市为核心,发展旅游产业、休闲产业,以此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
——光明日报理论部高级编辑
李瑞英
云南具有地理、气候、物种、生态4大优势,绿色、环保、营养、安全已经成为形象标签。但是,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仍然面临着生产规模小、产品加工链短、科技含量低等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一要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品抗风险力,抵抗来自科技、自然、政策、市场的风险;二要加强“基地联盟、产品联盟、科技联盟、企业联盟、品牌联盟”5大联盟体系建设;三要将有限的土地、资源、人才向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倾斜;四是以大品牌、大数据、大生态、大健康农业为目标,实现以品牌换取市场、订单农业向预售农业转型、从高产量到高效益转变,建立并完善用数据体现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好宝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熙
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一要建立多样化、异质性的竞争框架,走有区域特色的多功能农业发展道路,避免重复建设。二要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体现高原特色农业的科技核心。三要重视发挥各种特色产业的品牌效应,形成产业基础雄厚、市场占有率高、品牌效应强的现代农业综合产业体系。四要创新组织形式,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园区,引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五要促进农村资产资本化,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高原特色农业。六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使云南率先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省份之一。
——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授
李春海
记者 张锐 张炯雪 胡晓蓉/文 孙晓云 张彤 黄喆春/图(云南日报)
龙头企业 舞起来
核心速读:要发挥带动作用必须拿出硬货——核心竞争力。遮放贡米、摩尔农庄、滇红集团、大益普洱、后谷咖啡、锦苑花卉……每个龙头企业的背后都是“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业的响亮崛起
2562户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和15767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高原特色农业舞台上“高原制造”,他们的分量举足轻重。高昂“龙头”带动“龙尾”,下活高原特色农业“一盘棋”。
文山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育启在演讲时说,只有有自己的品牌,公司才有发展后劲。为此,2001年公司开始引进欧洲等地有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与云南土生土长的三七结合起来,率先在三七产业建立产品身份证制度,确保可追溯到种植的每一个地块、加工工序和环节,使公司在三七生产、加工、管理上迈入先进行列。同时以连锁农场化的栽培模式,实现技术、标准和管理统一,增强公司对抗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连起千家万户,把文山的三七产业做强做优。
马龙双友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鑫强调,高原特色农业不光是企业发财,更是农民富、农村强。龙头企业要发挥带动作用必须拿出自己的硬货——核心竞争力。双友公司利用从国外引进的母牛与云南黄牛杂交,选育出云岭牛,结束了云南没有当家肉牛品种的历史,一方面采用复合式营销,让高品质、可追溯、老百姓放心的绿色食品走进千家万户,另一方面以“母牛作价入股,年终红利分配”等方式把养殖户的利益
公司连接起来,带动周边农户养殖肉牛,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好宝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熙说:“有机农产品是未来的健康红利,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占尽天时地利,但如何分享到这份‘红利’,公司建立了从基地到餐桌一站式专业服务的商业模式,通过有机蔬菜全程冷链会员制销售模式,相继在北京、天津、上海及深圳建立了销售分公司,40元一公斤的有机蔬菜已在京津沪深供不应求。”做大有机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公司建立起基地联盟、产品联盟、科技联盟、企业联盟、品牌联盟,以五大联盟体系整合全省的禽类、肉类、粮食类、油类、果类等高原特色农副产品,然后,通过好宝360电商平台,用冷链物流系统配送给好宝的会员客户,开拓了高原特色有机农产品市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通过公司搭建的平台抱团出海,目前公司有机农产品基地的触角已从昆明伸向玉溪、大理等地,面积达1万多亩,被公司联结的万千小农户分享到有机“红利”。
红河州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在线农业”加快公司的扩张步伐,董事长李跃标介绍,去年以来,公司以石榴、葡萄、柑桔为主导产品,试水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去年9月第一次与“淘宝”牵手,3天时间就在线销售石榴14585件、销售额116.5万元,并拉动线下销售42123件、销售额834万元。为了搭上电子商务这个快车,公司与“天猫”合作开业天猫旗舰店,并与“菜鸟”网络达成了红河州落地配仓意向。“大销售”带起“大基地”,公司所在地建水周边农民按公司要求种植的石榴、葡萄、柑桔源源走进国内外大市场。
在希望的田野上,遮放贡米、摩尔农庄、滇红集团、大益普洱、后谷咖啡、锦苑花卉……每个龙头企业的背后都是“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业的响亮崛起,一张张云南品牌农业的新名片,正在向世人展示“健康云南”的崭新形象。
乡村建设 美起来
核心速读:要把传统农业提升为现代农业,同步开发乡村自然资源、休闲旅游和文化资源,形成产业支撑,把乡村(社区)建设成为生态宜居、设施健全、特色鲜明的美丽家园
“良好生态环境是云南最靓丽的名片。”“美丽乡村最能彰显云南的环境优势、体现云南的生态价值。”在论坛上,云南建设美丽乡村的独特优势屡屡被专家学者和相关行业负责人提及。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专家王奇在提交论坛的论文里,这样描述她所理解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要把传统农业提升为现代农业,将乡村自然资源、休闲旅游和文化资源同步开发,形成乡村发展的产业支撑,把乡村(社区)建设成为生态宜居、设施健全、特色鲜明的美丽家园。
这一观点得到了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家周铝的支持,他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应该立足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气候优势、物种优势和开放优势,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产业发展和培育上取得质的提升,只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剑川素有“文献名邦”、“白族之乡”和“木雕之乡”的美誉,剑川县委书记莽绍标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底气十足。他认为,美丽乡村需要梦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生活呈现出“求温饱”到“盼环保”,“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转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剑川县结合自身优势,围绕“五新”目标,全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培植新产业,破解农业产业“弱”。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坚持特色化引领、差异化突破、品牌化发展,构建乡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农业生态功能,融合旅游资源、利用人文传统和田园风光,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剑川县美丽乡村建设迸发出勃勃生机。
论坛上,一份新平县马鹿寨村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实践报告,勾勒了一幅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图景。毗邻磨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小山村马鹿寨村,坐拥天然大氧吧,沐浴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温泉。马鹿寨以资源为依托,种上了特色水果和蔬菜;结合山区资源优势,山地牧业随之发展起来;利用温泉资源优势,温水养殖成为当地新的产业突破口;规划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马鹿寨村正走向新的目标。一个产业发展、生态优美、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初见雏形。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建设乡村,更要经营乡村。”这一观点成为普遍共识。
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家和晓蓉认为,凭借自身特色,我省特色村寨旅游热了起来,产生了一大批以旅游为主业的特色旅游村寨。鹤庆县新华村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形成了“家家有手艺、户户是作坊”的局面,手工艺品加工销售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丽江市在全省率先创立的首家乡村旅游合作社——玉湖村旅游合作社,从成立至今已成功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00多万元。
专家们提出,村落古镇是云南最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云南有如沧源翁丁佤族村寨、洱源梨花村、剑川石龙村、西双版纳易武古镇这样的古镇景观型村落;有如广南八宝镇、丽江拉市海、瑞丽大等喊村等的自然生态型村落;有西双版纳农田水稻、元阳哈尼梯田、罗平油菜花这些农事农耕生产型村落;还有弥勒高原葡萄种植产业、蒙自万亩石榴园这样的特色物产经济型村落。依托资源优势,立足“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的思路对村庄产业和生活环境进行个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因地制宜形成山水风光型、生态田园型、古村保护型、休闲旅游型等多形态、多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梦离云南并不遥远。
观点
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要把重点放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和专门人才培养上,使之具有产业化、品牌化、多功能化、综合化的特点。
云南早期特色农业的产品商品率很低,销售半径小,必须以产业化来解决。特色农产品主要靠稀有取胜、质量取胜和品牌取胜。对于仍然存在的抓商标注册多,抓地域认证、生产工艺和产品规格标准化少的问题,应该尽快加以解决。特色农业最值得称道的是生态系统,因而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三位一体,以实现多功能化。综合化,就是要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李周
以山地为特征的云南农业,应该定位为在多样化基础上,有较高品质和较厚内涵的农业,面向更高层次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品质,就是应该致力于发展营养、安全的农产品,包括一些特有的农产品,有机产品、生态产品等。云南农业以及大量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野生、半野生产品相对安全,而且不少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特种功能。内涵,就是产品和服务应该包含更多的信息量(更多的附加值),如文化、乡土知识,如一些地理标志产品、乡土产品、民族产品等。云南的许多农产品和动植物资源蕴涵特定的乡土知识和少数民族知识。有些产品具有未来的应对诸如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选择价值。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
左停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云南一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信息化平台,实现产业链的数字化,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的作用。二要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向深加工和高端化延伸,深加工可以进一步研究。三要打造区域化、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的产业基地。借鉴其他省的经验,比如江苏、浙江所实行的公司合作社农民基地合作模式,就把老百姓给带动起来了。四要加大后续特色产业的开发和培植。借助科技使特色产业越做越大,后续特色产业的开发,要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五要着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都市带。以大城市为核心,发展旅游产业、休闲产业,以此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
——光明日报理论部高级编辑
李瑞英
云南具有地理、气候、物种、生态4大优势,绿色、环保、营养、安全已经成为形象标签。但是,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仍然面临着生产规模小、产品加工链短、科技含量低等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一要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品抗风险力,抵抗来自科技、自然、政策、市场的风险;二要加强“基地联盟、产品联盟、科技联盟、企业联盟、品牌联盟”5大联盟体系建设;三要将有限的土地、资源、人才向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倾斜;四是以大品牌、大数据、大生态、大健康农业为目标,实现以品牌换取市场、订单农业向预售农业转型、从高产量到高效益转变,建立并完善用数据体现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好宝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熙
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一要建立多样化、异质性的竞争框架,走有区域特色的多功能农业发展道路,避免重复建设。二要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体现高原特色农业的科技核心。三要重视发挥各种特色产业的品牌效应,形成产业基础雄厚、市场占有率高、品牌效应强的现代农业综合产业体系。四要创新组织形式,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园区,引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五要促进农村资产资本化,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高原特色农业。六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使云南率先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省份之一。
——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授
李春海
记者 张锐 张炯雪 胡晓蓉/文 孙晓云 张彤 黄喆春/图(云南日报)
核心速读:要发挥带动作用必须拿出硬货——核心竞争力。遮放贡米、摩尔农庄、滇红集团、大益普洱、后谷咖啡、锦苑花卉……每个龙头企业的背后都是“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业的响亮崛起
2562户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和15767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高原特色农业舞台上“高原制造”,他们的分量举足轻重。高昂“龙头”带动“龙尾”,下活高原特色农业“一盘棋”。
文山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育启在演讲时说,只有有自己的品牌,公司才有发展后劲。为此,2001年公司开始引进欧洲等地有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与云南土生土长的三七结合起来,率先在三七产业建立产品身份证制度,确保可追溯到种植的每一个地块、加工工序和环节,使公司在三七生产、加工、管理上迈入先进行列。同时以连锁农场化的栽培模式,实现技术、标准和管理统一,增强公司对抗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连起千家万户,把文山的三七产业做强做优。
马龙双友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鑫强调,高原特色农业不光是企业发财,更是农民富、农村强。龙头企业要发挥带动作用必须拿出自己的硬货——核心竞争力。双友公司利用从国外引进的母牛与云南黄牛杂交,选育出云岭牛,结束了云南没有当家肉牛品种的历史,一方面采用复合式营销,让高品质、可追溯、老百姓放心的绿色食品走进千家万户,另一方面以“母牛作价入股,年终红利分配”等方式把养殖户的利益
公司连接起来,带动周边农户养殖肉牛,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好宝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熙说:“有机农产品是未来的健康红利,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占尽天时地利,但如何分享到这份‘红利’,公司建立了从基地到餐桌一站式专业服务的商业模式,通过有机蔬菜全程冷链会员制销售模式,相继在北京、天津、上海及深圳建立了销售分公司,40元一公斤的有机蔬菜已在京津沪深供不应求。”做大有机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公司建立起基地联盟、产品联盟、科技联盟、企业联盟、品牌联盟,以五大联盟体系整合全省的禽类、肉类、粮食类、油类、果类等高原特色农副产品,然后,通过好宝360电商平台,用冷链物流系统配送给好宝的会员客户,开拓了高原特色有机农产品市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通过公司搭建的平台抱团出海,目前公司有机农产品基地的触角已从昆明伸向玉溪、大理等地,面积达1万多亩,被公司联结的万千小农户分享到有机“红利”。
红河州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在线农业”加快公司的扩张步伐,董事长李跃标介绍,去年以来,公司以石榴、葡萄、柑桔为主导产品,试水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去年9月第一次与“淘宝”牵手,3天时间就在线销售石榴14585件、销售额116.5万元,并拉动线下销售42123件、销售额834万元。为了搭上电子商务这个快车,公司与“天猫”合作开业天猫旗舰店,并与“菜鸟”网络达成了红河州落地配仓意向。“大销售”带起“大基地”,公司所在地建水周边农民按公司要求种植的石榴、葡萄、柑桔源源走进国内外大市场。
在希望的田野上,遮放贡米、摩尔农庄、滇红集团、大益普洱、后谷咖啡、锦苑花卉……每个龙头企业的背后都是“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业的响亮崛起,一张张云南品牌农业的新名片,正在向世人展示“健康云南”的崭新形象。
乡村建设 美起来
核心速读:要把传统农业提升为现代农业,同步开发乡村自然资源、休闲旅游和文化资源,形成产业支撑,把乡村(社区)建设成为生态宜居、设施健全、特色鲜明的美丽家园
“良好生态环境是云南最靓丽的名片。”“美丽乡村最能彰显云南的环境优势、体现云南的生态价值。”在论坛上,云南建设美丽乡村的独特优势屡屡被专家学者和相关行业负责人提及。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专家王奇在提交论坛的论文里,这样描述她所理解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要把传统农业提升为现代农业,将乡村自然资源、休闲旅游和文化资源同步开发,形成乡村发展的产业支撑,把乡村(社区)建设成为生态宜居、设施健全、特色鲜明的美丽家园。
这一观点得到了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家周铝的支持,他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应该立足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气候优势、物种优势和开放优势,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产业发展和培育上取得质的提升,只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剑川素有“文献名邦”、“白族之乡”和“木雕之乡”的美誉,剑川县委书记莽绍标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底气十足。他认为,美丽乡村需要梦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生活呈现出“求温饱”到“盼环保”,“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转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剑川县结合自身优势,围绕“五新”目标,全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培植新产业,破解农业产业“弱”。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坚持特色化引领、差异化突破、品牌化发展,构建乡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农业生态功能,融合旅游资源、利用人文传统和田园风光,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剑川县美丽乡村建设迸发出勃勃生机。
论坛上,一份新平县马鹿寨村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实践报告,勾勒了一幅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图景。毗邻磨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小山村马鹿寨村,坐拥天然大氧吧,沐浴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温泉。马鹿寨以资源为依托,种上了特色水果和蔬菜;结合山区资源优势,山地牧业随之发展起来;利用温泉资源优势,温水养殖成为当地新的产业突破口;规划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马鹿寨村正走向新的目标。一个产业发展、生态优美、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初见雏形。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建设乡村,更要经营乡村。”这一观点成为普遍共识。
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家和晓蓉认为,凭借自身特色,我省特色村寨旅游热了起来,产生了一大批以旅游为主业的特色旅游村寨。鹤庆县新华村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形成了“家家有手艺、户户是作坊”的局面,手工艺品加工销售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丽江市在全省率先创立的首家乡村旅游合作社——玉湖村旅游合作社,从成立至今已成功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00多万元。
专家们提出,村落古镇是云南最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云南有如沧源翁丁佤族村寨、洱源梨花村、剑川石龙村、西双版纳易武古镇这样的古镇景观型村落;有如广南八宝镇、丽江拉市海、瑞丽大等喊村等的自然生态型村落;有西双版纳农田水稻、元阳哈尼梯田、罗平油菜花这些农事农耕生产型村落;还有弥勒高原葡萄种植产业、蒙自万亩石榴园这样的特色物产经济型村落。依托资源优势,立足“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的思路对村庄产业和生活环境进行个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因地制宜形成山水风光型、生态田园型、古村保护型、休闲旅游型等多形态、多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梦离云南并不遥远。
观点
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要把重点放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和专门人才培养上,使之具有产业化、品牌化、多功能化、综合化的特点。
云南早期特色农业的产品商品率很低,销售半径小,必须以产业化来解决。特色农产品主要靠稀有取胜、质量取胜和品牌取胜。对于仍然存在的抓商标注册多,抓地域认证、生产工艺和产品规格标准化少的问题,应该尽快加以解决。特色农业最值得称道的是生态系统,因而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三位一体,以实现多功能化。综合化,就是要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李周
以山地为特征的云南农业,应该定位为在多样化基础上,有较高品质和较厚内涵的农业,面向更高层次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品质,就是应该致力于发展营养、安全的农产品,包括一些特有的农产品,有机产品、生态产品等。云南农业以及大量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野生、半野生产品相对安全,而且不少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特种功能。内涵,就是产品和服务应该包含更多的信息量(更多的附加值),如文化、乡土知识,如一些地理标志产品、乡土产品、民族产品等。云南的许多农产品和动植物资源蕴涵特定的乡土知识和少数民族知识。有些产品具有未来的应对诸如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选择价值。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
左停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云南一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信息化平台,实现产业链的数字化,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的作用。二要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向深加工和高端化延伸,深加工可以进一步研究。三要打造区域化、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的产业基地。借鉴其他省的经验,比如江苏、浙江所实行的公司合作社农民基地合作模式,就把老百姓给带动起来了。四要加大后续特色产业的开发和培植。借助科技使特色产业越做越大,后续特色产业的开发,要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五要着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都市带。以大城市为核心,发展旅游产业、休闲产业,以此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
——光明日报理论部高级编辑
李瑞英
云南具有地理、气候、物种、生态4大优势,绿色、环保、营养、安全已经成为形象标签。但是,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仍然面临着生产规模小、产品加工链短、科技含量低等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一要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品抗风险力,抵抗来自科技、自然、政策、市场的风险;二要加强“基地联盟、产品联盟、科技联盟、企业联盟、品牌联盟”5大联盟体系建设;三要将有限的土地、资源、人才向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倾斜;四是以大品牌、大数据、大生态、大健康农业为目标,实现以品牌换取市场、订单农业向预售农业转型、从高产量到高效益转变,建立并完善用数据体现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好宝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熙
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一要建立多样化、异质性的竞争框架,走有区域特色的多功能农业发展道路,避免重复建设。二要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体现高原特色农业的科技核心。三要重视发挥各种特色产业的品牌效应,形成产业基础雄厚、市场占有率高、品牌效应强的现代农业综合产业体系。四要创新组织形式,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园区,引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五要促进农村资产资本化,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高原特色农业。六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使云南率先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省份之一。
——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授
李春海
记者 张锐 张炯雪 胡晓蓉/文 孙晓云 张彤 黄喆春/图(云南日报)
核心速读:要发挥带动作用必须拿出硬货——核心竞争力。遮放贡米、摩尔农庄、滇红集团、大益普洱、后谷咖啡、锦苑花卉……每个龙头企业的背后都是“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业的响亮崛起
2562户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和15767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高原特色农业舞台上“高原制造”,他们的分量举足轻重。高昂“龙头”带动“龙尾”,下活高原特色农业“一盘棋”。
文山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育启在演讲时说,只有有自己的品牌,公司才有发展后劲。为此,2001年公司开始引进欧洲等地有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与云南土生土长的三七结合起来,率先在三七产业建立产品身份证制度,确保可追溯到种植的每一个地块、加工工序和环节,使公司在三七生产、加工、管理上迈入先进行列。同时以连锁农场化的栽培模式,实现技术、标准和管理统一,增强公司对抗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连起千家万户,把文山的三七产业做强做优。
马龙双友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鑫强调,高原特色农业不光是企业发财,更是农民富、农村强。龙头企业要发挥带动作用必须拿出自己的硬货——核心竞争力。双友公司利用从国外引进的母牛与云南黄牛杂交,选育出云岭牛,结束了云南没有当家肉牛品种的历史,一方面采用复合式营销,让高品质、可追溯、老百姓放心的绿色食品走进千家万户,另一方面以“母牛作价入股,年终红利分配”等方式把养殖户的利益
公司连接起来,带动周边农户养殖肉牛,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好宝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熙说:“有机农产品是未来的健康红利,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占尽天时地利,但如何分享到这份‘红利’,公司建立了从基地到餐桌一站式专业服务的商业模式,通过有机蔬菜全程冷链会员制销售模式,相继在北京、天津、上海及深圳建立了销售分公司,40元一公斤的有机蔬菜已在京津沪深供不应求。”做大有机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公司建立起基地联盟、产品联盟、科技联盟、企业联盟、品牌联盟,以五大联盟体系整合全省的禽类、肉类、粮食类、油类、果类等高原特色农副产品,然后,通过好宝360电商平台,用冷链物流系统配送给好宝的会员客户,开拓了高原特色有机农产品市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通过公司搭建的平台抱团出海,目前公司有机农产品基地的触角已从昆明伸向玉溪、大理等地,面积达1万多亩,被公司联结的万千小农户分享到有机“红利”。
红河州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在线农业”加快公司的扩张步伐,董事长李跃标介绍,去年以来,公司以石榴、葡萄、柑桔为主导产品,试水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去年9月第一次与“淘宝”牵手,3天时间就在线销售石榴14585件、销售额116.5万元,并拉动线下销售42123件、销售额834万元。为了搭上电子商务这个快车,公司与“天猫”合作开业天猫旗舰店,并与“菜鸟”网络达成了红河州落地配仓意向。“大销售”带起“大基地”,公司所在地建水周边农民按公司要求种植的石榴、葡萄、柑桔源源走进国内外大市场。
在希望的田野上,遮放贡米、摩尔农庄、滇红集团、大益普洱、后谷咖啡、锦苑花卉……每个龙头企业的背后都是“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业的响亮崛起,一张张云南品牌农业的新名片,正在向世人展示“健康云南”的崭新形象。
乡村建设 美起来
核心速读:要把传统农业提升为现代农业,同步开发乡村自然资源、休闲旅游和文化资源,形成产业支撑,把乡村(社区)建设成为生态宜居、设施健全、特色鲜明的美丽家园
“良好生态环境是云南最靓丽的名片。”“美丽乡村最能彰显云南的环境优势、体现云南的生态价值。”在论坛上,云南建设美丽乡村的独特优势屡屡被专家学者和相关行业负责人提及。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专家王奇在提交论坛的论文里,这样描述她所理解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要把传统农业提升为现代农业,将乡村自然资源、休闲旅游和文化资源同步开发,形成乡村发展的产业支撑,把乡村(社区)建设成为生态宜居、设施健全、特色鲜明的美丽家园。
这一观点得到了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家周铝的支持,他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应该立足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气候优势、物种优势和开放优势,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产业发展和培育上取得质的提升,只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剑川素有“文献名邦”、“白族之乡”和“木雕之乡”的美誉,剑川县委书记莽绍标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底气十足。他认为,美丽乡村需要梦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生活呈现出“求温饱”到“盼环保”,“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转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剑川县结合自身优势,围绕“五新”目标,全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培植新产业,破解农业产业“弱”。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坚持特色化引领、差异化突破、品牌化发展,构建乡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农业生态功能,融合旅游资源、利用人文传统和田园风光,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剑川县美丽乡村建设迸发出勃勃生机。
论坛上,一份新平县马鹿寨村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实践报告,勾勒了一幅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图景。毗邻磨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小山村马鹿寨村,坐拥天然大氧吧,沐浴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温泉。马鹿寨以资源为依托,种上了特色水果和蔬菜;结合山区资源优势,山地牧业随之发展起来;利用温泉资源优势,温水养殖成为当地新的产业突破口;规划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马鹿寨村正走向新的目标。一个产业发展、生态优美、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初见雏形。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建设乡村,更要经营乡村。”这一观点成为普遍共识。
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家和晓蓉认为,凭借自身特色,我省特色村寨旅游热了起来,产生了一大批以旅游为主业的特色旅游村寨。鹤庆县新华村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形成了“家家有手艺、户户是作坊”的局面,手工艺品加工销售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丽江市在全省率先创立的首家乡村旅游合作社——玉湖村旅游合作社,从成立至今已成功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00多万元。
专家们提出,村落古镇是云南最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云南有如沧源翁丁佤族村寨、洱源梨花村、剑川石龙村、西双版纳易武古镇这样的古镇景观型村落;有如广南八宝镇、丽江拉市海、瑞丽大等喊村等的自然生态型村落;有西双版纳农田水稻、元阳哈尼梯田、罗平油菜花这些农事农耕生产型村落;还有弥勒高原葡萄种植产业、蒙自万亩石榴园这样的特色物产经济型村落。依托资源优势,立足“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的思路对村庄产业和生活环境进行个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因地制宜形成山水风光型、生态田园型、古村保护型、休闲旅游型等多形态、多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梦离云南并不遥远。
观点
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要把重点放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和专门人才培养上,使之具有产业化、品牌化、多功能化、综合化的特点。
云南早期特色农业的产品商品率很低,销售半径小,必须以产业化来解决。特色农产品主要靠稀有取胜、质量取胜和品牌取胜。对于仍然存在的抓商标注册多,抓地域认证、生产工艺和产品规格标准化少的问题,应该尽快加以解决。特色农业最值得称道的是生态系统,因而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三位一体,以实现多功能化。综合化,就是要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李周
以山地为特征的云南农业,应该定位为在多样化基础上,有较高品质和较厚内涵的农业,面向更高层次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品质,就是应该致力于发展营养、安全的农产品,包括一些特有的农产品,有机产品、生态产品等。云南农业以及大量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野生、半野生产品相对安全,而且不少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特种功能。内涵,就是产品和服务应该包含更多的信息量(更多的附加值),如文化、乡土知识,如一些地理标志产品、乡土产品、民族产品等。云南的许多农产品和动植物资源蕴涵特定的乡土知识和少数民族知识。有些产品具有未来的应对诸如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选择价值。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
左停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云南一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信息化平台,实现产业链的数字化,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的作用。二要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向深加工和高端化延伸,深加工可以进一步研究。三要打造区域化、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的产业基地。借鉴其他省的经验,比如江苏、浙江所实行的公司合作社农民基地合作模式,就把老百姓给带动起来了。四要加大后续特色产业的开发和培植。借助科技使特色产业越做越大,后续特色产业的开发,要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五要着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都市带。以大城市为核心,发展旅游产业、休闲产业,以此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
——光明日报理论部高级编辑
李瑞英
云南具有地理、气候、物种、生态4大优势,绿色、环保、营养、安全已经成为形象标签。但是,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仍然面临着生产规模小、产品加工链短、科技含量低等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一要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品抗风险力,抵抗来自科技、自然、政策、市场的风险;二要加强“基地联盟、产品联盟、科技联盟、企业联盟、品牌联盟”5大联盟体系建设;三要将有限的土地、资源、人才向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倾斜;四是以大品牌、大数据、大生态、大健康农业为目标,实现以品牌换取市场、订单农业向预售农业转型、从高产量到高效益转变,建立并完善用数据体现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好宝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熙
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一要建立多样化、异质性的竞争框架,走有区域特色的多功能农业发展道路,避免重复建设。二要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体现高原特色农业的科技核心。三要重视发挥各种特色产业的品牌效应,形成产业基础雄厚、市场占有率高、品牌效应强的现代农业综合产业体系。四要创新组织形式,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园区,引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五要促进农村资产资本化,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高原特色农业。六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使云南率先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省份之一。
——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授
李春海
记者 张锐 张炯雪 胡晓蓉/文 孙晓云 张彤 黄喆春/图(云南日报)
核心速读:要发挥带动作用必须拿出硬货——核心竞争力。遮放贡米、摩尔农庄、滇红集团、大益普洱、后谷咖啡、锦苑花卉……每个龙头企业的背后都是“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业的响亮崛起
2562户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和15767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高原特色农业舞台上“高原制造”,他们的分量举足轻重。高昂“龙头”带动“龙尾”,下活高原特色农业“一盘棋”。
文山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育启在演讲时说,只有有自己的品牌,公司才有发展后劲。为此,2001年公司开始引进欧洲等地有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与云南土生土长的三七结合起来,率先在三七产业建立产品身份证制度,确保可追溯到种植的每一个地块、加工工序和环节,使公司在三七生产、加工、管理上迈入先进行列。同时以连锁农场化的栽培模式,实现技术、标准和管理统一,增强公司对抗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连起千家万户,把文山的三七产业做强做优。
马龙双友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鑫强调,高原特色农业不光是企业发财,更是农民富、农村强。龙头企业要发挥带动作用必须拿出自己的硬货——核心竞争力。双友公司利用从国外引进的母牛与云南黄牛杂交,选育出云岭牛,结束了云南没有当家肉牛品种的历史,一方面采用复合式营销,让高品质、可追溯、老百姓放心的绿色食品走进千家万户,另一方面以“母牛作价入股,年终红利分配”等方式把养殖户的利益
公司连接起来,带动周边农户养殖肉牛,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好宝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熙说:“有机农产品是未来的健康红利,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占尽天时地利,但如何分享到这份‘红利’,公司建立了从基地到餐桌一站式专业服务的商业模式,通过有机蔬菜全程冷链会员制销售模式,相继在北京、天津、上海及深圳建立了销售分公司,40元一公斤的有机蔬菜已在京津沪深供不应求。”做大有机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公司建立起基地联盟、产品联盟、科技联盟、企业联盟、品牌联盟,以五大联盟体系整合全省的禽类、肉类、粮食类、油类、果类等高原特色农副产品,然后,通过好宝360电商平台,用冷链物流系统配送给好宝的会员客户,开拓了高原特色有机农产品市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通过公司搭建的平台抱团出海,目前公司有机农产品基地的触角已从昆明伸向玉溪、大理等地,面积达1万多亩,被公司联结的万千小农户分享到有机“红利”。
红河州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在线农业”加快公司的扩张步伐,董事长李跃标介绍,去年以来,公司以石榴、葡萄、柑桔为主导产品,试水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去年9月第一次与“淘宝”牵手,3天时间就在线销售石榴14585件、销售额116.5万元,并拉动线下销售42123件、销售额834万元。为了搭上电子商务这个快车,公司与“天猫”合作开业天猫旗舰店,并与“菜鸟”网络达成了红河州落地配仓意向。“大销售”带起“大基地”,公司所在地建水周边农民按公司要求种植的石榴、葡萄、柑桔源源走进国内外大市场。
在希望的田野上,遮放贡米、摩尔农庄、滇红集团、大益普洱、后谷咖啡、锦苑花卉……每个龙头企业的背后都是“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业的响亮崛起,一张张云南品牌农业的新名片,正在向世人展示“健康云南”的崭新形象。
乡村建设 美起来
核心速读:要把传统农业提升为现代农业,同步开发乡村自然资源、休闲旅游和文化资源,形成产业支撑,把乡村(社区)建设成为生态宜居、设施健全、特色鲜明的美丽家园
“良好生态环境是云南最靓丽的名片。”“美丽乡村最能彰显云南的环境优势、体现云南的生态价值。”在论坛上,云南建设美丽乡村的独特优势屡屡被专家学者和相关行业负责人提及。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专家王奇在提交论坛的论文里,这样描述她所理解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要把传统农业提升为现代农业,将乡村自然资源、休闲旅游和文化资源同步开发,形成乡村发展的产业支撑,把乡村(社区)建设成为生态宜居、设施健全、特色鲜明的美丽家园。
这一观点得到了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家周铝的支持,他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应该立足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气候优势、物种优势和开放优势,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产业发展和培育上取得质的提升,只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剑川素有“文献名邦”、“白族之乡”和“木雕之乡”的美誉,剑川县委书记莽绍标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底气十足。他认为,美丽乡村需要梦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生活呈现出“求温饱”到“盼环保”,“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转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剑川县结合自身优势,围绕“五新”目标,全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培植新产业,破解农业产业“弱”。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坚持特色化引领、差异化突破、品牌化发展,构建乡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农业生态功能,融合旅游资源、利用人文传统和田园风光,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剑川县美丽乡村建设迸发出勃勃生机。
论坛上,一份新平县马鹿寨村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实践报告,勾勒了一幅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图景。毗邻磨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小山村马鹿寨村,坐拥天然大氧吧,沐浴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温泉。马鹿寨以资源为依托,种上了特色水果和蔬菜;结合山区资源优势,山地牧业随之发展起来;利用温泉资源优势,温水养殖成为当地新的产业突破口;规划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马鹿寨村正走向新的目标。一个产业发展、生态优美、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初见雏形。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建设乡村,更要经营乡村。”这一观点成为普遍共识。
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家和晓蓉认为,凭借自身特色,我省特色村寨旅游热了起来,产生了一大批以旅游为主业的特色旅游村寨。鹤庆县新华村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形成了“家家有手艺、户户是作坊”的局面,手工艺品加工销售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丽江市在全省率先创立的首家乡村旅游合作社——玉湖村旅游合作社,从成立至今已成功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00多万元。
专家们提出,村落古镇是云南最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云南有如沧源翁丁佤族村寨、洱源梨花村、剑川石龙村、西双版纳易武古镇这样的古镇景观型村落;有如广南八宝镇、丽江拉市海、瑞丽大等喊村等的自然生态型村落;有西双版纳农田水稻、元阳哈尼梯田、罗平油菜花这些农事农耕生产型村落;还有弥勒高原葡萄种植产业、蒙自万亩石榴园这样的特色物产经济型村落。依托资源优势,立足“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的思路对村庄产业和生活环境进行个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因地制宜形成山水风光型、生态田园型、古村保护型、休闲旅游型等多形态、多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梦离云南并不遥远。
观点
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要把重点放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和专门人才培养上,使之具有产业化、品牌化、多功能化、综合化的特点。
云南早期特色农业的产品商品率很低,销售半径小,必须以产业化来解决。特色农产品主要靠稀有取胜、质量取胜和品牌取胜。对于仍然存在的抓商标注册多,抓地域认证、生产工艺和产品规格标准化少的问题,应该尽快加以解决。特色农业最值得称道的是生态系统,因而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三位一体,以实现多功能化。综合化,就是要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李周
以山地为特征的云南农业,应该定位为在多样化基础上,有较高品质和较厚内涵的农业,面向更高层次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品质,就是应该致力于发展营养、安全的农产品,包括一些特有的农产品,有机产品、生态产品等。云南农业以及大量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野生、半野生产品相对安全,而且不少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特种功能。内涵,就是产品和服务应该包含更多的信息量(更多的附加值),如文化、乡土知识,如一些地理标志产品、乡土产品、民族产品等。云南的许多农产品和动植物资源蕴涵特定的乡土知识和少数民族知识。有些产品具有未来的应对诸如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选择价值。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
左停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云南一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信息化平台,实现产业链的数字化,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的作用。二要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向深加工和高端化延伸,深加工可以进一步研究。三要打造区域化、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的产业基地。借鉴其他省的经验,比如江苏、浙江所实行的公司合作社农民基地合作模式,就把老百姓给带动起来了。四要加大后续特色产业的开发和培植。借助科技使特色产业越做越大,后续特色产业的开发,要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五要着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都市带。以大城市为核心,发展旅游产业、休闲产业,以此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
——光明日报理论部高级编辑
李瑞英
云南具有地理、气候、物种、生态4大优势,绿色、环保、营养、安全已经成为形象标签。但是,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仍然面临着生产规模小、产品加工链短、科技含量低等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一要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品抗风险力,抵抗来自科技、自然、政策、市场的风险;二要加强“基地联盟、产品联盟、科技联盟、企业联盟、品牌联盟”5大联盟体系建设;三要将有限的土地、资源、人才向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倾斜;四是以大品牌、大数据、大生态、大健康农业为目标,实现以品牌换取市场、订单农业向预售农业转型、从高产量到高效益转变,建立并完善用数据体现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好宝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熙
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一要建立多样化、异质性的竞争框架,走有区域特色的多功能农业发展道路,避免重复建设。二要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体现高原特色农业的科技核心。三要重视发挥各种特色产业的品牌效应,形成产业基础雄厚、市场占有率高、品牌效应强的现代农业综合产业体系。四要创新组织形式,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园区,引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五要促进农村资产资本化,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高原特色农业。六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使云南率先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省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