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农村发展的命脉,但部分农村地区交通设施落后,乡间道路缺乏保养与管理,限制了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
交通是农村发展的命脉,曾几何时,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建设,西部尤为突出。重庆橘农形容农村土路是“天晴一把刀,尘土飞扬;落雨一包糟,泥泞难行”。曾有很多农民手捧运不出去的柑橘一筹莫展。因为路烂,商户上门收购价非常低,远远不够化肥、农药的成本钱,农民干一年等于白辛苦,严重制约了他们与全国人民同步迈小康的进程。
近年来,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仍然存在着相对滞后的问题。一些农村地区乡间道路缺乏保养与管理,使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导致农业耕作成本的增加。同时,农产品因为过高的运输成本而无法走出原产地,无法提高附加值和促进农民增收。
农村公路是许多贫困地区最基础的交通方式,也是最重要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强调,要把农村公路作为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增收致富打下坚实基础。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将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少边穷”地区倾斜。
在调研时,安徽省肥东县元疃镇马皇村的马大妈激动地说:“要是不修路,连儿媳妇都娶不上,现在我们几十年的修路梦终于圆了,儿媳妇娶进家门了,西瓜也可以拉到城里卖上好价钱了。”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将达390万公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落实到位,基本实现“有路必养”。大力发展农村客货运输,实现所有乡镇和90%的建制村通班车,支持发展农村配送物流。
尽管还有偏僻贫困地区的农民为路所困,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得到了道路通畅的实惠,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农民大步走上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感受政策的力量
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必须建立和完善长效稳定的投入增加机制,严格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制定一系列支持和保障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家在大力加强农村水、电、路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大力加强了农村住房、饮水、通讯网络等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了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村电力建设的成就不亚于农田水利和农村公路建设,目前全国绝大部分乡镇和村庄已经通上电,而且城乡“同电不同价”的现象基本杜绝,农民缺电和电压不稳的问题得到较彻底解决。
在调研采访中,农民们说,他们尝到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甜头。为了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由城市逐步转向农村,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农村公路、农村电力等方面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逐步取消一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减轻地方政府和农民的负担。
如何进一步调动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如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如何适应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马晓河强调,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必须建立和完善长效稳定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机制,今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量规模要增加,结构要调整,应严格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制定一系列支持和保障措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降低农民生存发展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牛马年好种田,农民兄弟期盼着,今年又是一个增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