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务农受穷”远离农民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收入影响调研
本报记者 李 力
眼下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农民开始忙活春耕备耕了?!坝惺瘴奘赵谟谒?、“要想富、先修路”,这些农谚、标语道出了农田水利、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在农民心中的分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怎样,给农民务农增收带来了哪些影响?记者进行了调研采访。
倾听农田对水利的呼唤
农田水利设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影响到农民增产增收效益。我国现有农田灌排设施尚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需要取得整体性突破
河南息县横店乡刘官庄村农民柳学友对记者说:“去年粮食丰收了,收入增加了,我们种地农民都挺乐呵,不知今年咋样?就怕老天闹大旱。”
连年的春旱让老柳有点害怕了。今年春旱什么状况呢?近日随着北方冬麦区大部出现雨雪天气过程,旱情有所缓解,但西北部分地区旱情仍在持续。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王振兴说,去年秋播以来,全省小麦主产区降水偏少三至七成。据当地气象部门预测,3月底前仍无有效降水,冬春连旱概率增大。对此,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今年一些地方冬春连旱趋势明显,各地要始终绷紧抗旱保苗这根弦,要扩大水浇面积。
在农村调研采访过程中,农民呼吁最多的就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增产增收效益。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王爱国介绍,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不断健全政策支持体系。特别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加强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并出台了包括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在内的一系列新政策、新措施,推动我国农田水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25亿亩,成为世界第一灌溉大国,耕地灌溉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保持在40%以上。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农田水利建设快速发展功不可没。
但是,近年来,洪涝干旱等极端恶劣气候频繁出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农民增产增收,凸显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
国家对此高度重视,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介绍,国务院于去年10月批复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其中,“十二五”期间建成4亿亩。
今年是实现《规划》目标的第一年,河北省滦县县委书记卢宏秋表示,当地正在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坚持不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增产增收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