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进去,千万要小心,保护好自己。”在电话里,一位在广州做生意的甲西籍商人警告我。
他说,博社村制毒在当地已有名气,有的村民还有枪支,即便附近的外村人,平时也很少愿意进去。另外一位曾经进村执法的警员也讲,当地民风彪悍,暴力抗法时有发生,警察进村也会做多重防护。
必须承认,这些善意的提醒影响了我。但是,警方公布的一组数据,才是我真正顾虑的—并非人身安全,而是采访难度。
广东省公安厅一位高层说,博社村20%的家庭直接或间接参与制贩毒,已经形成“家族式运作,产业化经营,地方性防护”的局面。20%是个什么概念?博社全村14000人左右。如果警方提供的数据真实准确,那么,博社村至少有2000人涉毒,警方目前抓捕近200人,那村里涉毒但囿于各种原因(比如情节轻微、证据不足等)未被警方带走的村民,还有多少?
博社全村姓蔡,是一个传统的宗族主导的农村,村里人不管血缘关系远近,都是一个老祖宗。这样的村庄,团结、封闭、保守,我一个外来记者,如何能够说服当地村民,打开话匣,讲述制毒村庄的成长?
此后四进博社的遭遇,印证了早前关于毒村传说的担忧。
四进博社
一旁骑摩托车飞驰而过的年轻人,冲着相机和拍照的摄影记者,迅速伸出右手,做出一个中指朝上的动作。
1月6日,我在陆丰宣传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第一次进村。
进出博社村,只有2条村道,均在甲西镇通往陆丰市区的公路旁。离博社村越近,路边的禁毒横幅和标语就越多、越频繁。
在甲西镇人民政府办公楼,正门口拉起的红色横幅,把禁毒上升到了人民战争的高度,“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打一场禁毒人民战争!”
穿过成片荔枝林间铺出的一段水泥路后,博社村进入视野,远远看到的,就是正在施工或者已经装修完毕的高层豪宅。
进村前询问背景,有甲西镇的村民调侃,博社村在当地有“小香港”之称。不同于常见的2层别墅,博社村的豪宅,少则三四层,多则五六层,房主用看上去豪华的材料装修,并用铁栅栏和防盗网将院落和窗户围上。这些豪宅密密麻麻扎堆在南北走向的村道两旁。
除了之前提到的电线乱、豪宅多,目之所及,最大的感受,是摩托车多,村里染发小伙、丝袜姑娘,不时成群驾摩托车穿村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