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市土地资源稀缺,建高标准商品鱼池受到资金缺乏的困扰,而现有的池坝塘绝大部分养殖时间长,池塘淤积严重,深度不够,进排水困难,造成单产低。
为利用有限的池坝塘面积,有效增加渔业产量,减少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项目组于2009年在通海县开展“池塘底层增氧技术试验”,对传统水产养殖增氧方式进行变革试验,改变传统水体表层增氧方式,对现有养殖技术进行革新。
在示范应用效果取得初步成效后,项目组召开了由各县区水产站站长和水产技术人员41人、养殖户27户共68人参加的养殖底层微孔增氧技术培训会,极大地推动了全市水产养殖的底层微孔增氧技术示范工作。
2011年,项目组通过“以农带农”的方式逐步向全市各县区开展推广应用。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江川、通海、元江、峨山、华宁5个县使用了该项技术。
2012年12月26日,省、市考核验收组认为,这是省内首次利用空压机、鼓风机开展池、坝塘底层增氧试验示范技术。在底层增氧条件下,池、坝塘水体比常规增氧溶氧提高24%,增产、节能、增效。试验池塘与对比池塘药物成本比较,每亩节约30%。到2012年,全市总应用面积1151亩,总产量1528.4吨,总产值2673万元。
省级专家认为,我市率先把水产养殖底层微孔曝气增氧技术应用于水库坝塘,实现了该项技术在新领域的应用,该项技术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通过近3年的示范应用效果表明,推广应用水产养殖底层微孔曝气增氧技术,能有效利用有限的水产养殖面积,增加单产,降低养殖成本,大幅度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据介绍,我市现有池坝塘养殖面积1.84万亩,除部分坝塘水库有人畜饮水功能不能开展精养外,大部分均可推广应用该项技术来提高单产水平。按40%的面积约7400亩推广应用、平均产量提高30%计,单产可平均增产113公斤,增加产量近800多吨,增加产值近千万元。全市还有许多座没有人畜饮水功能的中小型水库可推广应用此项技术,该技术在我市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