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陆丰市,特别是甲西镇的博社村、西山村、濠头村,这些村子不大,但家庭作坊式的制毒模式几乎传遍全村,如博社村更是形成堡垒村。”参与行动的警员介绍,在陆丰当地的确有民警参与贩毒和通风报信。
他解释:“这个地方工资不高,民警也很辛苦,工作量大,一个月2000元多一点。无利不起早,有的民警看别人有车有房心里不平衡。”汕尾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杨志明介绍,除此次行动抓到蔡东家等14名干部充当“?;ど?rdquo;外,2013年6月,陆丰当地已经轮换了一批官员。此外,去年,汕尾市已经有21名党政干部受到党纪处分追责,其中7名被双规。干部中包括当地镇长、派出所所长等人,目前该市正教育基层干部,端正发展思路,要勤劳致富不搞歪门邪道。
揭秘
涉毒“第一大村”两成家庭制冰毒
新快报讯汕尾陆丰市于2011年被国家禁毒委列为涉毒重点整治地区。陆丰冰毒制造集中在三甲地区(甲东、甲西、甲子三镇),而博社村则是陆丰地区涉毒的“第一大村”,该村村民姓蔡,有1.4万人,两成以上家庭直接、参股生产冰毒。村里将毒品作为“支柱产业”,家庭运作,总弥漫着一种化学品异味,环境破坏严重。
“禁倒制毒垃圾”成公告
因为冰毒制造产业化,博社村污水横流,地表水严重被污染。
“菜园毁了!荔枝园也毁了!”有村民诉苦,现在连水也毁了,冰毒成了断子绝孙的产业。据村民介绍,由于生产冰毒需要大量的电力,原本脆弱的农村电网满足不了需求,因此经常断电,一断就是一两个星期,所以基本上每家每户也都配备了发电机。
由于博社村人口密度极大,村道狭小,房子低矮,使得有限的空间无法满足存放冰毒原材料和半成品的需求。有村民直接把原材料或是半成品存放在屋与屋之间不到一米宽的过道上,可谓明目张胆,有的则用迷彩网遮起来。而胆子小一点的,就在自家弄个密室小规模制造冰毒。
在博社村村口,垃圾堆放处曾立了一个落款为“村委会”告示牌:严禁乱倒制毒垃圾!在村里的空余地带和暂未建房的宅基地上,堆满了近两米高的垃圾,臭味难闻。禁毒民警告诉记者,这些垃圾都是制作冰毒所产生的,“从流出的污水就可以辨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