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科学防灾减灾机制,落实关键技术到户到田
随着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演变,近年来,气象灾害和病虫灾害呈现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在此背景下,灾情不仅考验着农业生产的应急能力,而且是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一种全方位检验。
“我国粮食主产区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带,显著特征是气候变率高,不稳定性强,粮食生产经常面临干旱、洪涝等灾害,立足科技抗灾夺丰收已成为粮食生产发展的常态。”梅旭荣说,农业部门与气象、水利等部门建立了紧密的信息共享机制,初步建立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评估服务系统,把握了农业防灾抗灾的主动权。
“南旱北涝”面前,近年来持续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大显身手。河南省浚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今年玉米在抽穗授粉期间连续23天气温超过35℃,在灌浆期又遭遇严重干旱,但12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玉米平均亩产仍然达到了768.8公斤,比去年增产100公斤左右。“我们这里的玉米是越旱越增产。”浚县农业局总农艺师董文全解释说,“干旱天气光照充分,有利于光合作用,只要能浇上水,就能变害为利。”截至目前,浚县通过整合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已建设高标准粮田50万亩,全县近一半粮田“旱能浇、涝能排”。
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的辐射带动加速了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的应用。“今年丰收除了老天帮忙,关键是靠秋整地。整地不整地,每亩能差100公斤玉米。”焦万升告诉记者,合作社的地都是岗地,去年秋收后,合作社利用大机械对土壤统一深松30~35厘米,彻底打破了犁底层,对抗击今年的夏涝十分管用,“7月份最多一天下了100多毫米雨,雨水直接渗下去了,一点也没有积水。”
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壮大为破解关键技术“落地难”提供了出路。“虫口夺粮”,防治适期往往只有5~7天,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而植保飞机的“加入”,使病虫防治效率和效果同步提升。今年引进直升机开展植保作业的江西瑞达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廉清洪告诉记者,有人驾驶直升飞机15分钟1个架次,能喷防500~600亩,相当于20个人背着喷雾器防治一天,而且全部GPS定位。“不漏喷,不重喷,雾化效果好,防治效果好。”
今年秋粮丰收的实践再次证明,抗灾夺丰收,不仅要继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而且要更加重视练好“基本功”,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这是今后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稳定发展的关键。
据了解,农业部在总结粮食高产创建经验的基础上,已全面启动了粮食高产高效模式攻关,力争做大做强一批具有更强带动作用的样板,实现由单一关键技术向标准化技术模式、由单一作物高产向周年作物高产转变。一些粮食主产区也已行动起来。山东省德州市开展了千亩玉米吨粮田示范,将大垄双行种植、全程机械化生产等技术组装配套,目标是“夏玉米一季吨粮”。湖南则加快发展“稻—稻—油”三熟制,合理搭配早稻、中稻和油菜品种,力争实现季季增产,全年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