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眼里,通红甸乡属于高寒山区,发展柑桔种植并不为外界所看好。其实,通红甸乡立体气候明显,最高海拔2624米,最低海拔1170米,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生长。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三棵树一枝花及生态畜牧业”的产业分布格局,加快推进生态型民族乡建设进程。柑桔、核桃、柿子、金银花,在山体呈“鸡爪式”的通红甸乡得到了最立体的种植实践。
通红甸社区所在地就是低热河谷地带,适合发展柑桔种植。2011年记者到此采访时,碰上这里掀起柑桔种植热潮,村民们正自发修建蓄水池。一边是高涨的柑桔种植热情,一边是因长期干旱而缺水的现状,让当时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的范光学又喜又忧。
“水的问题解决了吗?”
“解决了!这两年来大家积极自救找水,保住了柑桔。”范光学说,要把柑桔栽好,水的问题一分钟也不能耽搁。全省重点骨干水利工程糯节河水库在干旱时放水灌溉,帮助桔农解决了很多问题。同时,每户桔农自掏腰包集资8000元,再加上其他资金补助,总投资80多万元修建起了一个供水站,从南盘江抽水上山浇灌柑桔。此外,当年群众自发修建的蓄水池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由于柑桔在乡里算是一项新兴产业,大家在管护上也下足了功夫。乡农科站多次组织科技培训,教授桔农栽培管理技术,并带着种植大户到华溪镇学习柑桔病虫害防治、修剪等技术及销售经验。
记者采访时,今年的柑桔已经卖完,已进入冬季管理阶段。在绿油油的柑桔地里,范光学拿出一张纸片,一一介绍今年的收成:“今年,全村465户农户有363户栽种柑桔,总面积5910亩,人均4亩。今年产量4629吨,销售收入1944.18万元,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有57户。”放下纸片,范光学说:“这在以前是想都想不到的。现在生活质量比以前高了,去年以来,已经陆续有50多家人投资三四十万元盖新房。以前外地姑娘一听嫁到通红甸就摇头,现在本村的姑娘嫁出去的还要回来呢,就是为了来栽柑桔。”
范光学家栽的400多棵柑桔现在已经有三分之一挂果,今年卖了10万多元。
“现在,整个通红甸乡栽柑桔的势头非常好。”乡农科站站长王志超说,“今年全乡共种植柑桔8297亩,产量达5542吨,销售收入2412.09万元。明年将大量挂果,产值有望突破3000万元,预计将超过烤烟收入。”
放下了对水的忧虑,范光学在高兴之余又有了新的担忧:“虽然柑桔栽出来了,但是我们这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希望上级能帮我们改善下交通条件,把田间道路修好,最希望的是能建个柑桔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