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放贡米”将摆上百姓餐桌 |
煮熟的贡米白润如玉 十月的遮放,秋高气爽。这里是滇西伊洛佤底江水系龙江、芒市大河、南木冷河的汇集盆地,我国现存3个野生稻谷原种地之一。 连片的稻谷在两个月前已收割归仓。一望无垠的稻田里,只留下整齐的稻秆和着泥土在孕育着来年的希望。 然而,同属遮放坝子,10余里外的南木冷河流域此时却是另一番景象。 允午村,群山环抱间,稻浪片片金黄。镶嵌在稻穗里的累累果实,将两米多高的稻秆压弯了腰,微风掠过,山野飘香。 “遮放贡”古老品种资源保护种植区的名衔让这片土地变得神秘,天价贡米毫秕、毫目细只产自这里。 它背后有什么样的传奇和秘密? 从史书记载和当地人的口口相传中,历史得以还原。 溯 源 “遮放贡”享誉近400年 “遮放贡”的由来,还得从明朝说起。 遮放,还在古南方丝绸之路时代就是中原连接西域的陆地通道,遮放历代土司以拓疆守土为责。 1623年(明天启三年),遮放傣族三世土司多思谭备大象、毫秕、金沙、珠宝进京受封。皇帝亲驾住处探视,到门外,闻见室内透出诱人的清香,入门见是一锅煮熟的米饭,食之香松酥软,龙颜大悦。次日早朝,多思谭将毫秕献上,皇帝以封地为名,钦赐“遮放贡”三字,指定年年进贡,“遮放贡”米的名称由此而来。 时至今日,芒市人依旧把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遮放贡”米视为珍宝。顶级贡米毫秕、毫目细更因其稀缺,备受瞩目,1公斤装的极品毫秕,售价高达999元,次之的毫目细,每公斤也卖到499元。 上世纪70年代,国内人口剧增,粮食短缺。 “遮放贡”因其产量低(当时毫秕、毫目细的产量只有110公斤/亩,现在亩产达160公斤左右)被杂交水稻取代,惨遭遗弃。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裕起来,生活水平逐日提高,人们的追求由填饱肚子转变为享品质。 2008年,德宏遮放贡米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加勇从云南农业大学科研所物种基因库中,引回遮放贡米12个原生物种并请来专家进行恢复性试验种植。 历经4年提纯扶壮,从大米香味、外观结构、适口性滋味、冷饭质地、株高、单位面积产量6个标准上,对照记载进行食味鉴别,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遮放贡”再次回归遮放。 天价贡米只产自允午村 据了解,目前,德宏共有毫秕、毫目细、毫结海、毫安弄、毫安旺、毫安亮、毫安旺灭段、毫安弄灭贺、黄板所、老鼠牙10个“遮放贡”古老品种及毫木西1、毫木西2两个衍生品种。 但是,即便“遮放贡”回归遮放,因各品种对其原生环境适应性不同,真正开始规模化种植的古老品种也只有毫秕、毫目细,其余品种仍在恢复性试验种植或物种基因保护性种植阶段。 更令人称奇的是,整个遮放当前还适宜种植“遮放贡”古老品种的只有一个叫做允午的小村寨。 允午村位于遮放坝南木冷河流域,是象耕时代野生稻的驯化地,历代皇宫贡米指定产地。这是个四面环山的盆地,更有南木冷河常年流经。“土肥水美,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原生态耕作,这都是允午产出优质贡米的保证”,遮放贡米集团农业技术专家戴大国介绍。 “目前,允午村‘遮放贡’古老品种资源保护种植区内共种植毫秕300余亩,毫目细150余亩。其他地方并非完全不能种,只是种出来的,产量、质量都不及这里。”戴大国说。 耕 种 当地特有谷魂崇拜 虽说地宝天成,但允午村民们始终相信,自己能种出神米(傣语中,毫秕为“神米”之意),是因为谷魂的庇佑。 4月是播种的季节,村民岳老二一家早早地起了床,换上一身干净的衣裳,全家人手提水果、香烛朝着山脚出发了。 山脚的竹楼里,是村民们世代供奉的“谷魂”。点香烛、清扫祭台、奉上祭品、虔诚叩拜,口中念念有词,“今天我向你跪拜,请谷魂保佑,让今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造福民间,让人们衣食无忧……”。 当这一切完成,一年的耕种也由此展开,而他们的衣食之神——谷魂,则会保佑他们整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待到收割时,岳老二还会把本轮耕种中最先栽种的一簇稻谷的谷穗送到谷魂像旁供奉;而整个收割过程中最先割下的一簇谷穗,运回家时则要放到所有谷穗的最上面,表示自己已经把谷魂请回家中。 传统培育一以贯之 新一轮的耕种是从修沟渠开始的,接下来便是放水入田。在这段时间里,岳老二的妻子则会盛出上一年的稻谷,精心挑选谷种,而后挑来泉水,将谷种浸泡3天。当这一切准备完毕,他们会将浸泡过的谷种统一播撒在离水源地最近的秧田里。 20到30天后,谷种已长成秧苗,此时,岳老二会定期为秧田人工除草,或是补充牛粪、腐叶等有机肥。 待秧苗长到一尺高,就到了移栽期。这个过程中,最难的环节便是挑选秧苗,去掉杂株和长势不好的劣株,用岳老二的话说“这活完全不亚于选老婆”。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岳老二几乎每天都要在稻田边巡查,查看秧苗长势和稻田水位,不时给稻田添加农肥或有机肥。 整个过程中,普通用化肥和农药化学制剂是不会被使用的。传统牛耕、手工插秧,即便有病虫害,也只会选用生物农药,这样的有机种植,也让毫秕、毫目细的种植成本投入相对普通杂交水稻翻倍增加。 “大高个”水稻难伺候 与杂交水稻的“低海拔”不同,毫秕、毫目细全是株高超过两米的“大高个”,这是在培育过程中地理环境所决定的。“遮放”是傣语“沼泽城”的意思,相传远古先民在此坝子边缘靠采集野生稻、打渔、狩猎为生。一次偶然的机会,野生稻谷掉到了沼泽地里,入夏后,稻种发芽,水涨苗高。到了秋天,稻穗金黄,人们划着竹筏把成熟的稻穗采收回来,食用之余来年复种。久而久之,形成了遮放特有的高秆水稻。 特殊的身高也让稻谷变得更难伺候,每当进入抽穗期,穗部开始成长、变重,稻秆就容易出现倒伏,影响授粉。这让岳老二再次忙碌起来,每天都得下到稻田里搭架子,支撑那些“头重脚轻”的稻谷。 10月底,在普通稻谷收割两个月后,岳老二一家也盼来了今年的收割期。他会请来亲友完成整个收割、脱粒、晾晒过程。 而后,在一顿丰盛的尝新米大餐后,一年的贡米耕种也画上了圆满句号。 展 望 遮放贡米进入省内外百姓餐桌 亩产160公斤,相对杂家水稻的高产而言,毫秕、毫目细的产量无疑是单薄的。这也让德宏人只听说过它的存在,不曾见过或尝过其真身。甚至允午村的贡米种植户,也只舍得在收获新米的当天尝个鲜。 遮放贡米进入百姓餐桌,成为世人的期待。 这一切,在其衍生品种“滇屯502”有机贡米的出现后,得到了改变。 如今,虽然毫秕、毫目细等古老品种因可种植面积少和产量低下仍是米中黄金,但继承其品质和“血统”的“滇屯502”有机贡米已在德宏大面积种植,销往全国10余个省市。 相比毫秕、毫目细的天价,分生态、绿色、有机三个档次的“滇屯502”显得更亲民,每公斤15元至60元左右,让更多人能消费,吃得起。 回归后的“遮放贡”,终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遮放贡米怎样煮出德宏味道 来德宏旅游,返程时,很多人都会或多或少买上一些遮放贡米带回去自己食用或是馈赠亲友。回去一煮,却发现这米不像是在德宏品尝时的味道,有人因此怀疑,自己买到了假货。 记者就此事咨询了德宏遮放贡米集团王加勇董事长,得到的回答是:只要烹饪方法正确,遮放贡米在任何地方都能煮出德宏的味道。 王加勇向记者介绍,不少客户也向他们公司反映了这一问题,详细了解后,原因大多是没掌握遮放贡米烹饪窍门或是烹饪方法不当。 首先,所在区域的海拔直接关系到贡米烹饪出来后的香味和口感。要解决这一问题,只需要选用不同的电饭煲。海拔1400米以下地区可用普通电饭煲蒸煮;海拔1400米以上地区建议用高压电饭煲,且用矿泉水蒸煮。 其次,蒸煮贡米前,最好用水浸泡贡米30分钟左右。煮饭时,米和水的比例需控制在1:1.1~1:1.2之间,根据自己的口味适当调节。 除此之外,为了让贡米的香气更浓郁,最好在煮饭键跳起10~15分钟后再开锅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