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说,整个北京市的城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95人,跟其他国际城市相比并不算高,但六成以上的常住人口集中在市里的“城六区”,其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近6000人,超过以人口密集著称的伦敦(每平方公里5400人),功能核心区的人口密度更高达每平方公里22000人。
人们为什么向往城市?人们在城市要得到什么?这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始终不该忘记的问题。
大城市的人口过度密集、交通拥堵不畅、空气污染加剧……这些愈演愈烈的问题,冲击着“新”“老”市民。农民工、“蚁族”、异地高考、住房限购……不断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大城市生活除了那些物化的“靓丽”之外,陡增的“成本太高、啥都不易”,考问着人的“幸福感”,大城市是否正在生成新的“二元社会”?
其实,还有一连串不容回避的问题凝结在这些表象背后:城镇化就是“放”农民进大城市吗?破除超大城市户籍藩篱就能解决一切吗?特大城市有那么大的人口吸纳功能吗?倘若北京再多1000万人,会是啥样呢?
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不是口头说说那么简单。
“半城镇化”的进城务工人员如何才能不再进退失据?人们的确没什么理由泯灭农民的城市梦想,也没理由阻挡“农民进城”的洪流,可在引导“流”归何处上不能有些作为吗?
“城”在哪里建?
一个权威部门检索了12个省的各城市政府工作报告、文件、规划和相关新闻报道等,发现在144个地级城市中,有133个提出要建设新城新区,占92.4%,共规划建设了200个新城新区,平均每个地级市提出建设1.5个新城新区;在检索的161个县级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的有67个,占41.6%。
一切发展的愿望,初衷都有美好的一面。相当一部分城市已将新城新区建设付诸行动,新城新区规划面积和人口普遍超越现实。在许多地方有关新城新区的文件规划中,一般都提出了较高的建设目标,配置标准大多是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标准,还有不少地方把“建设大都市”、“建设国际大都市”设定成自己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