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宁枸杞:红火背后去“虚火”
本报记者 周志忠 朱磊
中国枸杞看宁夏,宁夏枸杞看中宁。在中宁,枸杞是富农第一产业,农民现金收入50%以上来自枸杞产业。但在“红火”背后,中宁也同样感受着前所未有的“成长压力”。
内外交困
外地枸杞抢占中宁枸杞市场,标准原因导致出口困难
9月30日,宁夏卫宁平原淅淅沥沥下起雨。中宁县舟塔乡铁渠村的严维国夜半闻听雨声便起身将庭院里晾晒的鲜枸杞用塑料布苫盖了起来。
“这雨下个一天半天就停还无大碍。如果连阴天,那农民的损失可就大了。”严维国说。今年夏秋接连三场大雨,杞果平均损失36%。虽说保险公司按每亩地94.5元给了些农业险补偿,但根本弥补不了因为阴雨连绵烂在树上的枸杞所造成的损失。
严维国给记者算了笔账:“过去采摘1斤鲜果付费0.5元,现在升至2元。按5斤鲜果晾晒1斤干果计,售1斤枸杞干果30元,剔除10元采摘劳务和其它费用,几乎挣不到多少钱。”
作为铁渠村党支部书记,严维国不仅操持家里一亩5分地的枸杞,更为全村乃至全县枸杞的发展操着一份心。
中宁枸杞乃宁夏五宝之首,品牌价值逾32.7亿元,列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第十九位。但是,与枸杞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严维国清醒意识到,中宁枸杞时下发展面临着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压力。
3年前,村上一些人去甘肃武威、张掖以每亩300元承包百亩荒地搞枸杞种植。如今发展到村上四五十户人家异地开发5000多亩地种枸杞。
严维国说,中宁枸杞的采摘季为6月下旬到10月底,7天一茬,夏、秋果有12个采摘期;而青海枸杞由于气候原因8月开始采摘,只需3个采摘期,相比而言省了不少用工费,且收获的枸杞以个大、皮厚闻名,大有赶超中宁枸杞之势。
另一重压力来自国外。多年来,美国、欧盟等中宁枸杞主要出口国,没有制定枸杞及产品卫生质量安全标准,导致中宁枸杞出口难。
中宁县早康枸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彦华说:“在‘买全国、卖全国’的中宁国际枸杞交易市场,其它产地的枸杞也混用中宁枸杞包装箱,造成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局面。既难保证中宁枸杞的价格优势,也对中宁枸杞的品牌形象带来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