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湖北省监利县兴华合作社的千亩晚稻获得丰收,经测产亩产1200斤。图为农机手在收获稻谷。
10月的江汉平原,叶青谷黄,稻米飘香。驱车前往湖北省荆州市产米第一大县,也是全国产粮大县监利县,一路上装满稻谷的粮车来来往往。黄歇口镇王河村的毕利霞这几天有些紧张,今年是她和丈夫扩种水稻的第一年,1600亩水稻能否有个好收成,直接影响着他们下一步的种粮计划。
10月8日,县农业局专家来到她家地块,测产结果表明亩产1100斤左右,毕利霞心里有了底。9日,两台收割机联合作业,实测亩产1200斤,比去年亩产增收70斤,毕利霞和丈夫都乐坏了。今年,水稻遭遇了历史少有的高温、干旱和病虫“三灾”叠加,在这样的形势下还能增产,毕利霞冷静下来,给记者好好算了算这笔丰收“明白账”。
有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预报及时,措施得力。毕利霞回忆:“高温来临前,县农业局给农户们发了短信预报,并组织大家把江湖水引进来,高温干旱天一到,就开闸放水,水储量充足,水稻受影响程度大大减弱,尤其在抽穗扬花的关键期,进行了深水灌溉,避免了水稻受灾。”
“监利县南临长江,又有洪湖、荆河等,水资源丰富,充分利用好水资源,措施得当,就能最大限度降低高温干旱的影响。”荆州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韩昌友说,“不只是监利县抗灾得力,整个荆州都采取了这样的措施,储水灌溉,对抗天灾,成为稳产增产的保障。”
病虫害的防治同样如此,病虫未到,县农业局的短信先到,镇农技员李传俊说:“除了预报短信,县里还制作了病虫情报以及如何防治的简报,下发到户,乡镇农技员深入地头进行指导,有效击退了病虫灾害。”
让毕利霞尤其高兴的是,她的大米卖价比一般农户要高2角钱,这得益于她精心选种的良种。“品种很重要,优良的品种不仅能保证大米增产,还能确保种粮收益。”
10年前的那场高温干旱灾害仍让大家记忆深刻。“当年的结实率只有50%。”韩昌友说,“今年面对高温干旱,结实率和往年基本持平,保持在85%以上,其中良种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荆州实行品种区试审定,提高品种的准入,耐高温、抗倒伏的良种得到大面积推广,成为大米生产安全的有力保障。”
集中育秧是丰产的又一“法宝”。监利县早稻集中育秧已较为普遍,晚稻由于播期紧张,还没有大范围实现。毕利霞的地块今年是第一年实行晚稻集中育秧,省时省力,还能丰产增产,“颠一颠两袋集中育秧和非集中育秧的大米,分量明显不同,前者要重。算下来,每亩还能省150块钱成本。”
“今年能丰收,是各方助、人努力的结果。”毕利霞的丈夫夏卫华说,“今年的丰收让我们种稻更有信心,计划明年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让丰收的势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