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昭通,有这样一个山村,有的村民至今还住在山洞里。村里还有这样一所小学:学校没有操场,教室狭小,上下课的铃铛是一口破锅。孩子们在昏暗的教室里挤着上课,胳膊碰胳膊。还有的学生只能蹲着,膝盖当课桌。更有学生甚至站着上课,不得不把本子贴在墙上才能写字。
2012年7月,当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年公益社团“彩云协会”的创始人之一郭召旭等来到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上湾小学支教时,这些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至今还有两个学生住在山洞里。”9月27日早7点20分,郭召旭在电话中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
“看到教学环境如此不堪,我涌上了一股冲动”
“以前也去过别的艰苦山区支教,教室窗户透风,手冻得生冻疮是常有的事,但那里至少还有像样的教室,有个国旗杆。而上湾村小学完全没有这些。”
2012年7月,郭召旭来到上湾小学后,发现竟然有的孩子还跟着家人住在解放时挖的山洞里,村里只有一位教师,他独自一人在这里教了28年书。教师的收入每个月仅几百块,相对算个副业,平时他还要靠种地维持生活。上湾小学所谓的教室就是老师在家中腾出来的两间平房,桌椅也是20年前的,黑板就是木板上面刷了一层黑黑的树漆。教室潮湿、狭窄,就一盏电灯,灯光非常暗,学生看不清黑板,缺乏上课最基本的条件。
当地山村的居民和孩子还有的居住在山洞里。图片由杨先提供
“村里的教师只能教授一二年级的课程,当地大约总共有50至70名孩子,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我被这里的环境和学生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涌上了一股冲动,想给孩子们建一所新的小学。”郭召旭说,“但我当时是不敢提出的,毕竟协会有限的条件让这个想法看起来是不切实际的。”郭召旭的这个想法一直憋在心里,在之后和另一支教队的队长李雪松和队员朱超的交流中,他意外地发现大家都被这里的现状刺痛,共同想为上湾捐建一所希望小学。
筹建学校的过程并不顺利,他们捐建希望小学的想法一开始没得到所在大学老师们的支持。“大部分老师坚持学生还是该本分学习,支教可以,但捐建小学不现实。”但郭召旭的脾气十分倔强,不会放弃下定决心要做的事,在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下,捐建事宜得以顺利进行。“看到我们的努力,老师们最终让了一步,他们评价我们太过执着,真是挺倔的。”郭召旭说。
上湾小学的筹建不同于以往的支教,需要有更多资金的投入。彩云协会的成员们不仅仅通过回收废品,兼职打工,手工品义卖以及在当地和各大高校募捐筹集资金,他们还赢得了当地相当数量教育管理部门和当地村民的支持。经过各方努力,3个月后,7万多元的建校资金筹集完毕。当地政府表示,建校资金不足部分将由当地政府设法补贴。
9月27日一早,郭召旭在电话中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新的上湾小学已经建成,崭新的教室、课桌、黑板、操场一应俱全。焕然一新的上湾小学将在10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迎接村里的几十名孩子。届时彩云协会的成员们还要肩负起教书育人的新责任。
过去上湾小学的黑板。图片由杨先提供
彩云协会:500学子志在贫困山区支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校区校团委旗下的“彩云协会”是2011年2月27日由郭召旭和七名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发起成立的,作为他们公益之路的出发点与归属营。
郭召旭出生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一个国家级贫困山村,10岁时才第一次尝到方便面的味道,那是他“尝到的最好吃的东西”。15岁,郭召旭满怀希望想靠读书走出大山,父亲却因车祸去世,天空突然倒塌,他不得不一边捡瓶子一边坚持上学。
过去上湾小学的教室狭小,学生需要站着上课。图片由杨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