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不仅仅是农产品消费安全的保障,是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昆明市在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方面下足了功夫。截至2012年底,昆明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03个,绿色食品196个,有机食品45个,地理标志9个。
累计认证453个产品
“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
截至2012年底,全市“三品一标”认证累计453个产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03个,绿色食品196个,有机食品45个,地理标志9个。认证产品总规模435.91万亩,产量239.73万吨,产值42.28亿元,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规模344.01万亩、产量126.31万吨,产值15.36亿元;绿色食品规模75.23万亩,产量106.49万吨,产值20.04亿元;有机食品规模4.89万亩,产量2.17万吨,产值2.67亿元;地理标志规模11.78万亩,产量4.76万吨,产值4.22亿元;
昆明市农业局质量监管处处长白雪斌告诉记者,“三品一标”认证产品主要以蔬菜、水果、畜产品为主,包括196个品种,粮食作物仅有昆明市滇中粮食贸易有限公司申报的绿色食品大米共计1.56万亩,8000吨。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措施,对维护公众健康和公共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了解,目前我市经认证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50151.7公顷,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29340公顷,合计279491.7公顷。主要分布在宜良、寻甸、禄劝、富民、安宁、晋宁、嵩明等县区。其中,绿色粮油产地面积6932.6,无公害粮油产地面积95561.67公顷;绿色林果产地面积17280.9公顷,无公害林果产地面积66694.6公顷;绿色蔬菜产地面积19244.2公顷,其他类6694公顷,无公害蔬菜产地面积63729.54公顷;绿色食品畜禽养殖基地228.7万头/羽,无公害畜禽养殖产地规模6089.57万头/羽;无公害水产产地面积达3354.3公顷。
“五个一”工程减少使用农药
如何在发展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基地的过程中,减少农药、化肥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近年来,昆明通过实施“五个一”工程,大力推广生物、物理综合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减少农药的使用。“五个一”工程即一张纸(黄板)、一盏灯(物理灭虫灯)、一瓶水(性诱剂)、一所学校(IPM农民田间学校)、一袋化肥(生物肥)。与此同时,质保站每年都会定期公布病虫害数据,指导农民使用农药。
在化肥的使用上,农业局启动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 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2013年,全市计划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60万亩,申请农业部补贴资金45万元,在全市5个乡镇、12个行政村实施整建制推进工作,推广通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现亩均节本增效30元以上。昆明市土肥站在省土壤肥料工作站统一指导下,组织各县区及时制订实施方案,开展技术培训,发布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意见,并对项目实施进程实施监督管理,目前,昆明市已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推广180.8 万亩,发放施肥建议卡 110941份,开展“3414”等正规肥效试验22 组,培训农民78520户,采集土样1110个。
尝试建设追溯系统
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投入量,加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比传统农产品价格略高,为农民增收不少。在发展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基地的过程中,宜良、寻甸、禄劝、富民、安宁、晋宁、嵩明等县区采用整体推进的方式,全部认证通过,认证内容包括了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
据了解,昆明绿色、无公害农业也存在着生产没有上规模、规模化产品不多、品牌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因为农业投入和产出的周期比较长,投入成本、技术后在短时间内实现不了价值,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技术推广难。对此,昆明市农业局将采取系列措施推广绿色、无公害农产品。首先要“树立品牌”,打开知名度;二是通过革新技术手段等方式加强对于这类产品的监督和管理,使市场更加规范化。此外,昆明正在尝试建立从“田间到批发市场”的追溯系统,这样一来,每种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都能拥有一条从产地到市场的完整、透明的追溯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