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业厅
2014年5月27日
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
云南亚热带牧草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
主要完成人:钟 声 吴文荣 黄梅芬 余 梅
李乔仙 薛世明 廖祥龙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一、项目基本情况
“云南亚热带多用途牧草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为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热带亚热带超高产牧草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2008BAB3B08)子课题。项目执行年限为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其目的是针对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地区牧草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选育高产牧草和饲用灌木新品种,研究牧草新品种良种繁育、产业化及其应用关键技术,并建立示范基地及相应的技术规范,为云南草业发展提高物质和技术支撑。项目圆满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并于2010年12月通过任务下达单位的验收。
二、项目简介
选育并通过国家草品种审定牧草品种2个,选育取得国家草品种区试资格优良饲用灌木品种2个;收集保存牧草种质资源306份,创新牧草种质122份,筛选评价出有较大开发利用前景三叶草属种质资源17份,培育牧草新品系8个。建立了盈江危地马拉草、光叶紫花苕、多花黑麦草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完善了非洲狗尾草、伏生臂形草等热带、亚热带主要推广牧草品种的良种繁育技术,提出了利用危地马拉草与其它热带牧草合理搭配,建立云南热区饲草全年均衡供应的技术方案。项目研究成果在云南亚热带地区广泛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3.35万公顷,新增产值9140.91万元。
三、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情况(推广应用情况)
第1候选人钟声,项目主持人,主要负责负责项目总体路线、技术方案的制订和项目的组织实施。以第一育种者负责完成了盈江危地马拉草品种选育及应用研究。负责项目验收、成果鉴定材料的编写,以第一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以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篇。
第2候选人吴文荣,主要完成人员,参与试验方案设施和田间观测评价工作,参与项目验收、成果鉴定材料的编写,以第一育种者完成了苇状羊茅的品种选育。
第3候选人黄梅芬,主要完成人员,负责鸭茅资源评价与创新,收集、保存和评价鸭茅属种质资源220余份,创制鸭茅优异新种质122份,选育鸭茅新品系8个。以第1作者发表论文1篇。
第4候选人余梅,主要完成人员,具体负责饲用灌木资源的收集、评价和驯化选育研究,筛选通过国家区试审定优良饲用灌木品种资源2份。
第5候选人李乔仙,主要完成人员,具体承担完成了三叶草属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工作,筛选优良种质资源17份。
第6候选人薛世明,主要完成人员,具体负责良种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负责研究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工作。以第一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
第7候选人廖祥龙,主要完成人员,具体负责高产栽培技术的集成示范,参与了田间所有观测和评价工作。
四、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情况(推广应用情况)
第1候选单位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登记国审牧草品种2个,取得国家区试资格优良饲用灌木品种2个,收集保存牧草种质资源306份,创新牧草种质122份,筛选评价出有较大开发利用前景三叶草属种质资源17份,培育牧草新品系8个。建立牧草高产栽培技术规范3个,提出了利用危地马拉草与其它热带牧草合理搭配,建立云南热区饲草全年均衡供应的技术方案。负责研究成果在云南亚热带地区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50.25万亩(3.35万公顷),新增产值9140.91万元。发表论文5篇,培养研究生3人。
五、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发表论文5篇,登记国审牧草品种2个,取得国家区试资格饲用灌木品种2个,培养研究生3人。15%,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为93.92%。免疫应激反应率为0.32%,免疫应激反应死率为0.25%,较传统免疫方式下降45%。“321”免疫新技术通过推广应用,推广规模达到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1329个乡镇1.27亿头,总经济效益达6.64亿元,平均年度经济效益3.3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