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环节投入不够
对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深加工不足的现状,云南省农科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杨万林认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特点是品种丰富,但是规模小,精深加工的技术需求高,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多呈现小、散、弱的特点,科技创新投入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低水平竞争突出。
龚加顺也认为云南很多农产品都是“区域化种植”,要做到深加工并不容易,“在云南,茶叶可以做大,因为种植的面积比较大,可以朝深加工方向去努力,但是并不是每一样农产品都适合深加工,还是要根据不同的市场做不同的定位。”龚加顺说。
同时,杨万林认为云南在农产品加工环节投入不足,特别是创新平台缺乏,研究队伍弱小,科技支撑严重不足。
“云南企业加工的准入门槛很低,以玛咖为例,很多农户都是把地里的玛咖洗干净就卖了,卖不完的就晒干,或者切片、压粉,要不然就是泡酒,就是简单的粗加工。”杨万林说。“农产品由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容易被模仿,导致产品同质化竞争。”
用“两条腿”走路
要改变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不足的现状,董晓波认为,要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首先应该转变理念,相比沿海企业,云南的企业对产品深加工的意识不够强。“沿海的企业有更强的产品附加值意识。”董晓波说。其次需要政府进行引导和扶持;第三,在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以后,还需要畅通销售渠道,保证产品的销路。
龚加顺认为,根据云南自身的发展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之前,首先要考虑产品的定位,要做好前期的策划。
“一方面,我们一些特色的产品,比如新鲜的蔬果之类的还是要输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进一步加工一些农产品,加大深加工的投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龚加顺说,“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必须用这‘两条腿’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