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和市民,产业关联度高、行业覆盖面广、增值潜力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和战略性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规模大而不强、资源利用不充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加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把握新趋势,开拓新思路,明确新任务,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落实部党组提出的“巩固、加强、优化、改革”总体要求,努力实现“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主要成效
“十五”以来,随着我国农产品总量持续增加、品种不断丰富以及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和对农产品加工制品需求强劲,促进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一)行业规模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
2003-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由2.75万亿元增至15万亿元,增加4.5倍,年均增长23.7%,利润总额由1285亿元增至9774亿元,年均增长28.9%。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从0.9:1提高到1.9:1。2011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8万家,其中食品工业企业3.1万家,总产值7.6万亿元,同比增长31.6%;营业利润5404亿元,同比增长39.3%。
(二)产业结构和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
食品工业产值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从2003年的45.7%提高到2011年的50.6%。优质品牌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形成了一大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企业产权结构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基本形成,上市企业数量大幅度提高。产业集聚趋势明显,以农业部16种优势农产品、58个优势区域和大城市郊区为依托,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产业梯度转移势头强劲,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积聚加速,2011年发展增速比东部地区同比高出10个百分点。
(三)技术创新和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
围绕农产品加工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需求,组织相关科研机构开展了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等方面的联合攻关,攻克了一批核心技术难题,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装备,提升了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国部分农产品加工成套技术和装备正在逐步实现由进口为主向自主研发、生产转变。
(四)吸纳就业和增收贡献进一步增强
2003-2011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由1306万人增加到1926万人,增长了47%,吸纳农村劳动力超过1500万人,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2800亿元。公司加农户、龙头带基地等多种组织形式发展,促进了一批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带动了周边农户就业增收。在一些重点农业县(市),农产品加工业税收对本级工商税收的贡献达到70%。
总的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同时,在组织形式、投资主体、产业布局、创新能力、政策环境等方面也发生明显变化,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产业内部看,一是大而不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居世界首位,但技术装备水平总体不高,创新能力不足,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二是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大群体”和“小规模”并存,小微企业和小作坊比重过大。行业内部同质化问题普遍存在,无序竞争现象比较严重。三是产业链不健全。适合加工的专用品种少,加工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地初加工原始粗放、产后损失大、质量安全难以保障;市场发育不足,物流设施薄弱,流通业态落后。四是资源利用不充分。每年有大量的秸秆、米糠、果皮、果渣、动物骨、血等加工副产物亟待深度开发利用。
从外部发展环境看,一是生产要素的制约日益突现,融资难、用地难、技术落后、人才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二是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原料、能源和劳动用工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盈利能力减弱。三是节能减排压力增大,产业和环保政策门槛提高,企业技改升级成本大幅上升。四是国际竞争加剧,跨国企业正伺机进入我国农产品加工重要行业,挤压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空间;同时,发达国家加工食品贸易技术壁垒日趋体系化,制约了我国产品的“走出去”。
三、新时期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工业化步入发展中期、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城镇化率超过50%、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7000元,这个阶段正是食物消费转型升级、消费结构快速变化、需求拉动最为强劲的时期。必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要求为核心,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满足消费升级的客观要求
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往往是食品消费结构加快变化和加工食品需求迅速上升的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需求呈刚性增长。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原来以温饱型为主体的食品消费格局,正在向风味型、营养型、便捷型甚至功能型的方向转变,城乡居民对加工食品的消费需求已进入高速增长期,这些消费结构和方式的新变化,一方面,迫切要求农产品加工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加强质量控制,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要求和安全、健康消费需要。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农产品加工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照加工和销售的需要组织生产,促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实现农业发展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贮藏保鲜能力,减少产后损失,实现农产品均衡供应、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保障;可以强化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上下游各产业、各环节融合,带动储藏、运输、包装、营销、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的有效途径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延长农业产业链、就业链和效益链,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农产品加工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安置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催生一大批相关配套企业、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个体从业者,促进更多的农民分工分业,形成新的就业渠道,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天然蓄水池”。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每增加0.1个点,可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93元,吸纳就业230万人。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
长期以来,大量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离农化”趋势十分明显,新农村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农产品和劳动力两大优势资源的快速整合,形成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可以推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吸引现代要素流向农村和农业提供载体。另外,农产品加工业在优势产区的集群集聚,还将推动周边资源要素和人口集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有效缓解“三留守”、“空心村”、“空心镇”等问题,形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