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根茎:三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肉质,呈纺锤形或类圆锥形,长约 1 - 6 厘米,直径 1 - 4 厘米。有分枝,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和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
茎:茎直立,单生,不分枝,有纵条纹,基部有多数膜质鳞片。茎高 20 - 60 厘米。
叶:掌状复叶,3 - 7 片轮生于茎顶;叶柄长 5 - 11.5 厘米;小叶通常 3 - 7 片,膜质,中央一片最大,长椭圆形至倒卵状长椭圆形,长 7 - 15 厘米,宽 2 - 5 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下延至叶柄,边缘有细密锯齿,两面沿脉疏被刚毛。
花: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有花 80 - 100 朵或更多;总花梗长 7 - 25 厘米,有条纹,无毛或疏被短柔毛;苞片多数簇生于花梗基部,卵状披针形;花梗纤细,长 1 - 2 厘米,微被短柔毛;花小,淡黄绿色;花萼杯状,长约 1.5 毫米,先端有 5 齿;花瓣 5,长圆形,长约 2 毫米;雄蕊 5,花丝与花瓣等长;子房下位,2 室,花柱 2,基部合生,上部分离。
果实和种子:果实为核果状浆果,近球形,直径约 5 毫米,成熟时红色,后变为黑色,有种子 1 - 3 颗。种子扁球形,白色。
生长习性
环境要求:三七喜温暖而阴湿的环境,怕严寒和酷暑,也怕多水。土壤为疏松红壤或棕红壤,微酸性;年平均气温 16.0 - 19.3℃为宜。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等地,生长在海拔 1200 - 1800 米的山坡丛林下。
生长周期:三七的生长周期较长,一般需要 3 年以上才能收获。从播种到出苗需要 30 - 45 天,出苗后的第一年为幼苗期,生长缓慢;第二年开始快速生长,形成根茎和分枝;第三年根茎逐渐膨大,达到药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