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竹又名凤尾竹,是禾本科簕竹属植物,原产于中国华南地区,现广植于华东、华中、西南各地。以下是关于观音竹的详细介绍:
形态特征:观音竹为丛生灌木,高 1-3 米,直径 3-5 毫米。其秆细、光滑,呈绿色,实心或近实心,质地坚硬。叶片线形,上表面无毛,下表面粉绿面密被短柔毛,先端渐尖具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假小穗单生或簇生,果实为颖果。
生长习性:观音竹喜温暖、湿润环境,不甚耐寒,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在自然界中多生于丘陵山地溪边。
繁殖方式:观音竹很少开花结实,大都采用无性繁殖的方式进行繁殖,如分蔸育苗、埋秆育苗、埋节育苗和竹枝育苗等。在其开花结实的情况下,也可以用种子进行繁殖。
栽培技术:观音竹在苗圃育苗后,需要移植到大田培育一段时间,才可用于园林观赏栽植。移植后,需进行扒除表土、水分管理、科学施肥、中耕除草、竹龄控制、合理间伐、修剪整形和防冻保暖等养护管理。
功用价值:观音竹具有观赏价值和营养价值。其竹丛优雅,枝叶纤美,姿态飘逸,观赏效果好,耐修整,适于作竹篱、竹球、盆栽、盆景,也可于庭园密丛植作草地添景和假山上配置。观音竹的竹笋含有多种对人体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关文化:观音竹之名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因竹境通于禅境,在寺观园林中也常以竹造景。在佛典中有 “青青翠竹,总是法身” 的说法,大量史料说明,在佛界,竹与禅是高度统一的,竹子作为一种 “法身”,已经深深印入了中国的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