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生猪出栏达到73510万头,源于2011年生猪价格的暴涨。2011年生猪价格达到历史高点,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养殖户补栏积极性较高,再加上近年来政府对生猪饲养扶持力度的逐步加大,养殖户为了争取补贴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全国范围生猪存栏量增加,形成生猪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积攒两年以上的过剩产能于2014年彻底爆发。由于养殖产能过剩等原因导致2014年我国生猪价格下跌,再加上成本上升,致使我国生猪养殖出现亏损。
生猪产业是我国食物安全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也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猪肉产品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副食品。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建军表示,目前,全国生猪生产正处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普遍存在一些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国家稳定和完善扶持政策。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全国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下的分散饲养占养殖总量的30%左右,四川作为国家唯一批准建设的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生猪规模养殖比重也只有63%。在规模养殖中,大部分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养殖场(户)生产设施设备落后、饲养管理粗放、养殖环境差,标准化养殖比重低。加强和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是发展现代生猪产业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任务,但对广大养殖农户来说,投入大、需时长,尤其需要国家政策扶持。
二是增长方式粗放,整体效益不高。目前生猪生产总体上仍处于数量增长的粗放模式状态。出栏量虽然增长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生产效能和成本存在很大差距。我国一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平均约14头,发达国家一般在25头以上,最高达到33头。国外的现代化规模养殖,10万头猪仅需3人管理,导致我国猪肉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竞争力弱。
三是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稳定生产压力大。影响生猪生产稳定发展最大的风险是猪病防控和猪肉价格市场波动。由于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生猪疫病呈多发态势,生猪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不利于我国生猪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和猪肉产品的出口。同时,近年来,生猪价格波动周期缩短、频次增多、幅度加大,对农民稳生产、保供给、促增收造成巨大冲击和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