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集中与大集中结合,以合作社形式“抱团”闯市场
马关县委副书记陈子品介绍,马关农民自古就有养牛的习惯,从满山跑式的散养到几年前协会式发展的圈养,劳役牛向商品牛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马关县一项一项地找出问题,研究解决办法。为应对传统的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实际,探索推行肉牛养殖合作化经营,改变以往自由散漫、不规范的合作模式。2013年6月,马关县委、政府领导带队到省内一些做得好的合作社去考察学习后,对症下药,出台了《马关县关于加快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通过后开始按照目标抓肉牛产业,打出组合拳扶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模化养殖。
加入合作社搞规模化养殖,有什么好处?6月5日,记者从马关县明顺养殖专业合作社与社员签订的《联户养牛协议》中看出了蛛丝马迹。协议对双方权责进行了明确,其中有几条特别引人注目:“甲方(合作社)负责提供健康无病的牛,经核价后给乙方(农户)饲养;甲方无偿提供科学养牛技术或相关技术资料以及牛冻改技术;牛出栏后,除去牛本所得的利润,15%归甲方报酬、85%归乙方所有……”“合作社买了牛先核价,然后通过抽签的方式分给农户养,且每月不少于一次派技术员去指导管理。”明顺合作社理事长田井明解释,“只要是按照协议要求养殖的,牛生病或意外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医疗费用,农户只承担70%、剩余30%由合作社买单。”
合作社为全体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指导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真正实现了“四个统一”。一是通过合作社集中采购优质牛,并享受集中采购的优惠价格。二是统一防疫,合作社聘请专业防疫员和兽医为养殖户进行免费服务,并免费向社员提供生产所需疫苗和药品。三是统一饲养技术,合作社为社员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和市场行情分析。四是统一销售,以合作社为龙头,带动养殖户集中走向市场,形成规模化供应,提升了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为社员解决后顾之忧。
“按照5户以上、每户不得低于6头牛的规模,多个小户组成小型合作社,集中建盖标准化牛舍,合作化养殖。大户养殖,每户不得少于30头牛150平米以上牛舍的标准。小合作社又能组成大联社,传帮带发展。”陈子品说。
截至6月初,马关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56个,其中专门养牛的有52个。
每年1000万元财政专项补助,分档发放
马关县把政策扶持作为肉牛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先后制定了《马关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奖励办法》、《马关县畜禽规模养殖户扶持奖励办法》等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补助资金。从2013年起,县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含上级可整合的项目补助资金)作为肉牛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其中2014年拿出3000万元扶持规模化养殖。资金专项用于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大户、良种公牛养殖户开展标准化牛舍建设、青贮氨化窖建设、良种公牛引进补助及政府职能部门开展牛冻精改良站点建设完善、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等。
陈子品介绍,补助政策出台后,群众的积极性相当高。为使补助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马关县立即出台了《验收标准和资金支付办法》作为补充政策,有力的监督和约束了资金的使用。分档拨付养牛补助资金,即农户建好标准化牛舍经验收通过后,养牛50%才能领到补助资金的80%,养到80%时补助金全部拨付到位。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还根据出现的新情况适时调整相关措施,以便更好的结合实际促进产业的发展。5月26日,马关县委书记李献文带队先后深入坡脚、马白、大栗树、八寨4个乡镇8个肉牛养殖基地,专题调研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发现,对于养牛大户来说,养牛50%才能开始领补助资金,如若补助划拨不及时势必会对下步发展资金造成重大影响。于是,调研组当场开会研究决定增设“养牛30%即可领取50%补助”这一档次。
据统计,目前马关县已批准建设规模养牛场146个,批准建牛舍面积72984.6平方米,青贮窖26539立方米;牛入栏1847头,调供良种短角牛28头。
除了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农户发展产业,马关县还抓好饲草饲料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引进和推广桂牧1号、墨西哥玉米、黑麦草、苜蓿、高丹草等优质牧草,加大退耕还草和农闲田地种草建设力度,发动养殖户利用农田地发展牧草种植,目前已发展种植牧草近2万亩。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牛技术,引导养牛户修建青贮窖、秸秆氨化池,既可解决冬季饲草不足的问题,又可提高秸秆饲料利用率,实现了秸秆过腹还田、产肉增粮的良性循环。
推行联保贷款和养殖风险补助,解群众后顾之忧
养牛需要牛本。针对农民群众发展产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马关县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三权三证”》抵(质)押融资工作的实施意见》等5个实施意见,配套出台了《马关县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等16个办法,成立了马关县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为农村产权流转、抵押贷款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其中,《马关县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养牛贷款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养牛贷款实行“合作社推荐、社员联保、农信审批、多方共管”的管理方式,社员可以通过联保贷款的方式获得15000元的信贷额度作为养牛起步资金,以每户养3头牛为底线,每增加一头牛可增加5000元的贷款额度。
明顺合作社理事长田井明,从2009年开始养殖肉牛,因手头资金少,起初只敢养两三头试试,没想到一举成功。在县里尚未出台补助办法之前,他的养殖规模就到达了50、60头。2013年3月,田井明带领十余家散户组建了合作社,新建标准化牛舍530平方米,目前养殖肉牛98头。今年又有30余户农民申请入社。有了联保贷款的支持,田井明规划得大胆起来,他计划充分吸收带动周边村寨有养牛意愿的农户,用1—2年时间,将规模发展到400头左右。
买牛的本钱有了着落,田井明还有一个顾虑,他说:“我最担心的是风险,万一牛生病或者意外死亡,那就亏大了,多年的心血可能会功亏一篑。”2013年年底,《马关县肉牛养殖风险补助基金管理办法(试行)》送来了福音。据此办法,风险金每头种公牛为180元(其中县级财政补助90元/头、养殖户缴纳90元/头),补助金额为每头9000元;每头能繁母牛和6月龄以上的杂交牛为60元(其中县级财政补助30元/头、养殖户缴纳30元/头),补助金额为每头3000元。
“风险补助办法在降低养殖风险的同时,规定纳入基金保障的肉牛必须全部加挂免疫标识,这也对防疫规范化提出了要求。”马关县都龙镇畜牧站技术员肖子山说,他与另五名技术员分片负责全镇各个涉及养牛的村,每周走访一次,指导帮助养殖户开展饲养管理,解了群众不敢养、怕养不好的后顾之忧。
根据规划,到2020年,马关县可出栏肉牛将达到35万头,其中含能繁母牛近20万头。下步,该县将继续加大标准化建设力度,推广饲草种植,开展良种牛推广、技术培训,搭建肉牛交易市场、网络销售平台、建肉牛加工企业等多个市场平台,让全县养殖业真正“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