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鼓励加工和仿野生栽培
当前,石斛产业由于政策不统一、农业、科技、创新、扶贫、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多部分涉及石斛产业,各家都有一些扶持资金。目前是没有形成一个公平的申报环境,完全靠企业的人脉关系来申报相关项目,一些龙头企业也未能发挥应有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在产品开发和闯市场方面几乎没有起到明显作用。
其次,没有统一规范,品种混杂,尤其是杂交石斛严重破坏云南石斛形象。种植户用肥用药随意性大导致消费者不信任;加上我省农户闯市场能力差,普遍是守株待兔式等客商上门收购,没有市场主动权,行情往往被采购商操控。
还有深加工进展缓慢的问题。石斛目前被国家列为可用于保健食品原料,而申报一个保健食品许可,需要向国家食药局申报,周期需要3-4年,费用50万元以上,高门槛政策,让本土企业望而却步,严重制约云南石斛产业向深度发展。云南作为全国石斛第一大产地,至今没有一个像样的品牌产品。全省石斛企业已具备生产胶囊、茶、含片、酒等各类产品数十个,受国家保健食品严管政策限制,目前仅有个别产品拿到国家保健食品许可,但做的并不成功。广大石斛企业和种植户迫切盼望省政府组织力量,尽快向国家食药局将石斛申报成“食品新原料”,这样云南的石斛深加工才有希望做大做强。
而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认识上存在误区,一些产地片面的认为要发展农业产业,就必须大力扶持农民,往往忽略了市场的主导因素。一旦农民种植达到一定面积而市场又跟不上,就出现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挫伤农民积极性甚至造成不稳定因素。
对于上述问题,中国中药协会石斛专业委员会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对有能力、有贡献、积极为产业服务发挥重要作用的行业协会进行扶持;二是大力扶持终端市场,解决种植户销售后顾之忧;三是鼓励企业从事加工,据悉,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一个石斛保健品需要投入50万元以上,周期需要3-4年,申报难度大让很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建议政府可对申报成功的企业给予一定补助,对从事生产企业进行扶持;四是对种植户质量检测进行补助。云南石斛要做品牌,就必须先从质量和安全上入手,每个基地每批次产品都应该送权威部门检测,石斛专委会2013年底从农户中采集4个样品送省级检测机构按照有机石斛标准进行检测,仅一份样品安全检测就需要5000元左右,高昂的检测费让种植户无法承担,而不检测又无法取得消费者信任,建议政府对检测项目进行补贴;五是鼓励仿野生栽培。
最后,中国中药协会石斛专业委员会还建议省政府在德宏或者版纳建立石斛种源保护区。将我省现有的50余个石斛品种,选择一个最适宜的国有林或者森林公园划定保护区,并将优质原生石斛种源进行野外回归种植,加以严格种源保护,有利于这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项目在石斛专委会推动和指导下,在部分省份已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