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云南石斛产业高速发展后遇到的第一个“遇冷期”,市场行情下滑,种植户观望,育苗企业减产或转向。
目前,云南石斛产业的发展面临一个机遇和挑战性的转折点:再续“热”潮,还是回归理性?
在经历了“炒作”热潮之后的云南石斛,现应走上回归理性的发展道路,而这条道路又该如何去走呢?
中国中药协会石斛专业委员会会长杨明志表示,云南石斛产业的理性回归,要走的是一条稳步、深远发展和面向大众的广阔大道。
云南超浙江 成中国石斛最大产区
石斛兰,兰科植物之一,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中国大部分分布于西南、华南、台湾等地。石斛兰的主要品种有金钗石斛、密花石斛、鼓槌石斛等。可入药,名为石斛,对人体有驱解虚热,益精强阴等疗效。
石斛因药用成分丰富均衡,能治多病,价格奇高,以药材“软黄金”而著称,云南则因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十分适宜石斛种植。
2007年至今,云南石斛种植从单一品种到多个品种同步发展,从农户种植到企业规模化生产,从提供原料到产品加工,走出了一条云南石斛产业轨迹。凡石斛种植户,年收入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也大有人在。石斛产业成为云南百姓的富民、惠民产业。为种植户奔小康,实现美丽中国梦发挥着巨大作用,深受老百姓欢迎。
近年来,大批浙江石斛种植大户及云南本土生物公司相继投资到云南石斛种植中,使云南成为超过浙江成为全国石斛主产区,目前全国70%的石斛产量出自云南。
杨明志介绍,石斛消费源于浙江,却壮大于云南,迅猛势头始于2008年,仅用三年时间,云南就一跃成为全国石斛最大产区。据石斛专业委员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7月,我国各类石斛种植面积为12.56万亩,其中铁皮石斛约7万亩,云南占了50%;紫皮石斛约1.5万亩,云南占了95%;鼓槌石斛约为3000亩,分布在云南;约3万亩的金钗石斛,则分布在四川和贵州。
近年来,我省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生物产业。作为全国重要的石斛产业基地省,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扶持培育龙头企业,走生态种植和科技开发的发展之路,已形成集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石斛产业链,有力推进石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全省除香格里拉、丽江、昭通三地外,13个地州均在发展石斛种植,有龙陵、芒市、瑞丽、盈江、绿春、屏边、石屏、玉溪、勐海、景谷等10余个县重点发展,带动10万以上的农户致富。解决50万以上农村人口就业增收,该产业对地方贡献有目共睹。
因极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与虫草、三七等珍贵中药材一样,云南石斛也走过“炒作”的路程,曾经甚至是现在很多企业和商家,把石斛定位在高端消费品上;炒作和高端消费定位的最大弊端一个是“热”过以后的平静,即大众持续关注的缺乏;另一个就是受众群体有限,石斛消费多为高收入人群。
市场的规律告诉我们,“热”潮之后,总得是要回归到理性发展上来的,石斛产业也同样如此,特别是对于云南的石斛而言,理性回归的路更是需要采取更多的举措和各方面力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