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云南铁皮石斛鲜品价格从上一年的600-800元/公斤,下跌至600元以下,部分跌至300元,引起云南业界担忧。
受石斛种源、种植规模、种植模式、管理水平、产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石斛产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思考。
“市场以次充好,企业弄虚作假,种植户为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肥,为防治病虫害使用不规范农药。为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盲目发展,规模恶性扩大。”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云南作为一个石斛产业大省,竟遭遇市场价格的不公,为何?在杨明志看来,关键石斛消费水平与意识滞后于石斛种植增长、市场的开拓、深加工进展缓慢以及宣传力度的不足等几个方面。
“石斛消费水平与广大群众意识发展跟不上石斛种植的发展步伐,这是云南石斛产业发展的一大制约。”杨明志表示,由于石斛的极高利用价值和种植带来的丰厚利润,致使国内出现一阵阵“石斛热”,云南更是以迅猛的速度发展了起来,特别是铁皮石斛,相比紫皮石斛更能适应云南大部分地区的环境,价值也更高,因此种植面积呈直线增长;但是,石斛属于高端消费品,有人就计算过,个人平均每月石斛的消费费用千元左右,如果食用提取物等更精细深加工的石斛产品则更高,这种高消费方式对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云南而言,发展面和速度必然是受限的;另一方面,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大众对石斛的认知度不高,很多人不知道石斛为何物,更不知道它有什么功效与作用,自然就没有消费的欲望和需求,云南本土的广大消费市场就这样被埋没了。因此,无论是对石斛的消费水平还是消费意识,就云南省而言,都是跟不上石斛种植爆发式的增长的。
同时,云南石斛产业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市场的开拓,产品的销路,这在普通的石斛企业和种植户中比较普遍。
业界人士表示,过去云南石斛产业只注重石斛的源头生产,埋头苦干,却不问销路,导致石斛市场的开拓和营销人才欠缺。而且种植户与企业没有形成合力,缺乏资源的整合手段和能力,产品深加工滞后。
“宣传力度的不足,没有自己的市场就没有说话权。”据杨明志介绍,云南每年种植的石斛,8成左右都是浙江、广州等商客收购,没有强力主动议价权,价格上容易受打压,造成被动接受低价。这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开拓出属于云南自己的石斛市场,很多种植基地和种植户,特别是农户,对开发市场、找销路的能力有限,甚至是没有,只能被动等待客商上门收购。从云南石斛产业整体来看,都存在无法掌控市场,该产业的发展因此受到极大的制约。除此,打造、培养和推广属于云南本土的石斛品牌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和长远发展的举措。
此外,石斛目前被国家列为可用于保健食品原料,而申报一个保健食品许可,需要向国家食药局申报,周期需要3-4年,费用50万元以上,高门槛政策,让本土企业望而却步,严重制约云南石斛产业向深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