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听到这些传闻时,你相信吗?”随着公安机关连日来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地不断深入,晚报记者也借机梳理出云南最近几年来发生和查处的网络谣言事件,通过随机采访,倾听37名受访者对网络谣言的看法,结果有些令人意外,近7成受访者“最初都选择相信传闻。”此外,尽管官方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澄清,依然有几条谣言至今仍在广泛传播,每过一段时间就火一次……专家建议: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一个谣言数据库,各家网站、媒体都可以共享,首次出现的谣言入库,并非首次出现的谣言,可以第一时间作出判断和处理。
原因分析 一条谣言活下来的关键词
“成功的谣言一定是能激起大家传播的欲望,激起我们人际交往的动机,让我们愿意参与传播。”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舆论学专家王灿发认为,要击碎谣言,就得先对谣言进行解剖式的分析。
1.从不缺席的地震谣言
地震类谣言最具代表性,晚报记者发现在网络并不那么普及的2001年,云南就出现过几次关于地震的谣言,随后基本每隔两年就会出现新版本的地震谣言,因此关于地震的传闻堪称云南的“冠军谣言”。王灿发认为这也说明云南民众对地震有特别高的关注度,也反映了一种社会普遍心理,建议有关部门将类似信息的监管发布更加透明化,公开。
2.我就是要吓你
传闻越匪夷所思,越能快速传播。
“第一反应觉得是假的,但越想越后怕,那几天,我都给朋友发短信让她们减少晚上出门。” 一位云大新闻学在读硕士坦言,内蒙古逃犯奸杀昆明女性的消息让她毛骨悚然,不知不觉中,自己也被谣言卷了进去。她认为这类谣言的传播根源还是恐惧,独身女性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新的都市恐惧,不安全感很强也很普遍。
另一类在朋友圈流传的谣言则是“孩子丢了”,例如云县杀人挖心谣言中,最初传言受害者是儿童,许多家长担心得不敢让孩子正常去上学。
3.激发人们的传播欲
在云南有关的谣言中,奇闻异事不少,巨蟒吞人谣言甚至还配发了图片,一位受访者表示:“看到照片后自己觉得这一定是真的。”
“我一看就觉得有些兴奋,这是大新闻啊。”网友@撒胡麻油很关注机场炸弹的传闻,坦言这一类谣言特别能激发他的好奇心,忍不住不断刷新微博,看看是否有新的进展。
4.大家关注什么,就造什么谣
很多影响颇坏的谣言都是这样,大家在关注什么问题,就会出现什么问题的谣言,借着关注度得到更快传播。例如食品安全话题的谣言层出不穷,而且成功率较高。王灿发说,“面对科学,人们需要理解,而面对恐慌情绪,人们却会被直接感染。成功的谣言往往扎根于普遍性的担忧、恐慌。”
与沾益尸油辣子鸡相似的,昆明尸油酸菜鱼的谣言也曾经出现过,至今依然有市民问“这是不是真的?”
造谣动机 “好玩”“想出名”VS“从中谋利”
从目前全国和云南警方破获的网络制造传播谣言违法犯罪案件情况看,网络制造谣言的始作俑者,分两种人群。
第一类传播人群,属于随意改编各种网络谣言,有的出于好奇或是好玩,有的是以讹传讹,有的纯属泄私愤。
另外一类传播人群多为了造谣炒作谋取利益。
查处的案例中,造谣者多为中青年,动机包括“好玩、增加粉丝量、想出名”等原因。
例如发布世界末日虚假信息的盐津网友,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微博的关注度与粉丝量,以此吸引微博好友围观。昭通的唐某两次编造谣言,一方面图好玩,自认为别人只知道自己的网名,并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姓名,总觉得自己干啥事情别人都找不到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一下个人的虚荣心,通过编造生猛的消息,提高个人微博的点击率与浏览量,增加个人微博的知名度和粉丝量。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动机,例如“西双版纳KTV艾滋疑云”的始作俑者岩某某,他对警方说,他之所以编造了上述耸人听闻的虚假微博信息,只是想“吓”住朋友们,让他们再也不敢去KTV。他没有想到,随意散播谣言已经触犯了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