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编 张维麟 制图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与越南接壤,中越边境线长438公里,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石漠化地区、山区、原战区为一体的边疆民族自治州。“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州累计投入兴边富民建设资金143.9亿元,占计划投资的104.7%,其中:中央投资48.9亿元,省级配套9.6亿元,州县融资93.7亿元,共实施兴边富民工程项目2278个,提前两年完成了《文山州兴边富民工程“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
规划引领
连片开发兴产业
文山州把兴边富民工程片区开发综合示范项目作为兴边富民工程的主要方式,找准发展需求整体规划,集中向片区投入,提高整体效益,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努力培育边境地区自我“造血功能”,以“兴边富民”专项资金为重点,引导和整合其他资金,形成以产业为支撑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兴边富民”片区综合示范区。
建立县级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工作参与的机制,以“十二五兴边富民工程规划”为引领,以能兴边、能富民、能守土固边为目标,选择与越南相连的,人口集中、土地连片、少数民族聚居、具有发展连片特色产业基础的边境乡镇,建设片区综合示范区。
2011年至2013年,文山州共实施了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坝子村等15个片区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共完成投资32030.49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9432万元、省级资金5200万元,整合兴地睦边、整村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等部门资金14632.31万元,群众投工投劳2775.18万元。建成通村公路62条,335.7公里,三面光沟渠30条,92.8公里,科技活动室45间,6380平方米。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中草药种植26.38万亩,发展茶叶、咖啡、甘蔗油茶等特色经济林示范基地559.55万亩,发展生猪、肉牛、山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等特色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21个,建设圈舍12625平方米。2013年边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584元,增长21.1%,比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5460高出124元,增幅高出全州3.5个百分点。
10项保障
民生事业大改善
截至2013年底,马关、麻栗坡、富宁边三县共投入“十项保障”体系资金21.6亿元。
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补助。累计对335306名在校中小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投入资金2.76亿元。二是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累计对边境地区农村中小学生249244人进行生活补助,投入资金2.64亿元。三是中级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累计对边境地区中职学校学生5329人实施了免学费政策,投入资金0.13亿元。四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把边境地区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272389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投入资金8.05亿元。五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把边境地区农业人口1527161人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范围,投入资金3.03亿元。六是农村低保人口大病救助补助。对边境地区享受农村低保对象发生的重大慢性病、重大伤残、重大急性病等实施大病医疗救助补助13611人,投入资金0.64亿元。七是农村五保人口大病救助补助。对边境地区农村“五保”对象发生的重大慢性病、重大伤残、重大急性病等实施大病医疗救助补助3852人,投入资金0.21亿元。八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补助。对边境地区60岁以上老人366817人实施基本养老金补助,投入资金2.14亿元。九是居民就业培训补助。对边境地区15797人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城乡创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给予补助,投入资金0.08亿元。十是“边民定补”补助。将边境沿线42个村委会185413户农户纳入艰苦落后地区生活补贴范围,投入资金1.93亿元。
“十二五”以来通过“十项保障”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5%,新农合参合率达98.2%,边境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逐步改善,边疆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