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营缺点显现亟待破解“三农”问题
2011年到仙游县任县委书记的郑瑞锦在调查中发现,仙游农村人口94万,佔总人口82%,耕地42万亩,人均0.37亩,农村劳动力实际务农18万,并以中老年人為主。
调查发现,种粮每亩年净收益不足600元﹔家家都种地,粮食还不够吃,全县每年外调口粮5万吨、饲料粮10万吨﹔一些老百姓寧可让责任田粗放经营或抛荒,也不愿把地流转出去﹔农產品深加工企业少、附加值低﹔小农经营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容易受市场因素制约,而且耕地难保护……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困扰著仙游农业的发展。
“一方面种粮效益很低,一方面当地红红火火的红木家具產业等特色產业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郑瑞锦说,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土地承包制解放了农村生產力,但到了今天,小农经营模式的缺点逐步显现,要破解仙游人多地少的难题,就必须土地流转、培养专家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上找出路。
為此,仙游自2011年开始探索发展设施农业,并以此為突破口推进农业现代化。如今,仙游县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7家、农民合作社360家,利农、超大、意达、闽中等农业企业先后入驻。全县设施种植业总面积6.3万亩,其中蔬菜2.1万亩、食用菌1万亩、茶果3.2万亩(含台创园甜柿1.5万亩),还有标准化养殖场80多个,年產值20多亿元,一共解决农民就业4万多人。
——设施农业推广取得多赢效果
记者採访发现,仙游县推广设施农业已取得了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生态得保护的多赢效果。
首先,土地流转后,农民收益大大提高。记者来到利农集团度尾基地看到,这裡使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瓜果已经成熟,在陆续上市,不少农民在这裡做一些种植秧苗、挑选瓜果分类装箱的工作。“村裡每个人隻有一分多地,全家7口人一亩多的地,以前丈夫在外面打工,自己在家裡种地,勉强够家裡口粮。”仙游县度尾镇度峰村村民陈金哥告诉记者,2011年底将土地统一由利农集团使用,2012年分了1400元,自己在基地打工一年的收入有2万多元。
仙游县农业局长林建鹤说,对於农民来说,土地流转了,通过合同把经营权转给利农,自己不种地,每亩地每年有700斤谷子地收入,去年是875元,比自己种地的效益好,此外,以前种地的农民可以到基地打工,一个月2000多元,还可以到附近的红木家具店去打工,或者自己做生意,一下子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其次,企业规模经营效益明显。利农农业技术(福建)有限公司总经理严生仁说,利农在仙游县的度尾、大济、龙华、鲤南、鐘山5个镇流转耕地6500多亩,建立福建一流的现代蔬菜设施基地,现已建成钢架大棚蔬菜投產面积5500多亩,基地建设现总投资5亿多元,2012年创產值3.5亿多元。严生仁说,利农运用了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產业化、品牌化的经营策略,又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机具,经济效益是传统农业的20倍以上。
最后,土地得以有效利用,耕地也得到保护。郑瑞锦说,在发展设施农业中,一方面防止了耕地撂荒,转移了农村劳动力,老百姓可以“离土不离乡”,另一方面,通过推广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病虫综合防治等技术,大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又避免了土壤重金属对农產品质量的影响。
——企业与农民收入共同增长利益机制亟待建立
採访中,仙游县从事农业管理、生產等方面的相关人士纷纷建议,要推广现代农业,需建立企业与农民收入、效益稳定共同增长的利益机制。
首先,推动土地流转要注重农民增收。“隻有适度规模经营,才有设施农业,才有农业的标准化、產业化、品牌化、机械化、现代化。”郑瑞锦说,一要对农民宣传引导,既给“定心丸”吃,又有利益导向,同时政府起到合同见証人的监管作用,让农民和专业大户都放心﹔二要培植引进专业大户,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让想种地、会种地、会经营的有地可耕,让不会种地、不想种地的把土地流转出去,各得其利。
其次,解决好富裕劳动力就业问题。“土地集约化后毕竟也用不了那麼多农业工人,所以必须解决富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不失业、有钱赚的问题。”仙游县副县长邱忠生说,建议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有一技之长,适应从事现代农业种植、农產品加工、营销,否则会出现新一代农民“断层”。此外,可以引导他们从事特色產业,比如现在仙游有3000多家古典工艺家具企业,可以容纳15万人就业,还有油画等其他特色行业等。
最后,对无公害农產品的源头把关,加大有机肥生產力度,尽最大努力解决土地酸化等问题,引导农民、企业多种植绿色食品。同时,加强农產品标准化建设和市场准入检测、监管,促进生產环节少用农药、化肥,既保护土壤、生态,又為市场提供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