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连续两年在昌宁县实施。项目实施中,昌宁县创新工作方法,引导受益群众全程参与项目实施和工程质量监督,既推进了工程进度,又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在十年九旱的珠街彝族乡黑马村上元村民小组,由中央财政扶持建设的水池、坝塘已经修到了大部分彝族群众的家门口,水塘里已经储存了一部分生产生活用水。上元村民小组组长胡华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水塘里已经开始蓄水了,今年的烤烟移栽完全可以利用,我们全村的老百姓再也不用去15公里外的黑惠江拉水了。”
“珠街老旱区的巨变,除了中央财政的大力扶持,也与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大胆革新,创新形式,鼓励受益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工程的实施和监督分不开。”珠街乡乡长李旺兴说,在项目落户珠街乡以后,该乡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及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提出由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和监督,既解决了用工困难,又让受益群众发挥了工程质量监督员的作用。
黑马村党总支书记杨光喜说:“受益群众积极参与施工监督,哪些环节如何整改、返工,都由受益群众说了算。现在,老百姓对这种工作方式反映比较好,怨气少了,对党委政府和干部的满意度提升了,都认为项目建设公开透明,我们村一级的项目推进工作也大大减轻了压力。”
同样,在邻近的耈街彝族苗族乡,挖沙村最大的一条引水渠正在紧张进行施工。与以往不同的是,施工工人不再是以外地人为主,项目区受益的村民不仅可以就近在家门口打工创收,而且还能亲自参与工程质量监督。挖沙村刘家箐村民小组的村民刘绍荣真正体会到了当家做主的幸福:“我家水窖建设地址是我选的,现在水窖已经浇筑好了,7天以后放上水,如果不漏水我就签字。这种方法非常好,不像过去实施项目往往是由外地的工程队承包,我们对资金使用情况、工程质量一无所知,如果我们对工程质量存在质疑,可以不签字。”
据了解,去年至今,昌宁县共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工程总投资达4261.4万元,项目完工后,将有21个村委会、1.44万人受益,新增灌溉面积2.76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