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县“六举措”助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墨江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肉牛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结合实际,按照“小规模、大群体与适度发展规模养殖相结合”的发展思路,落实落细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决策部署,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立足县内资源禀赋,多举措抓实肉牛产业发展工作,积极助力乡村振兴。
(一)强化组织,压实责任,舞好肉牛产业发展指挥棒。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县政府分管同志任副组长,县、乡镇两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肉牛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着力研究谋划肉牛产业发展方向和策略,统筹协调全县肉牛产业发展;组建以政府分管同志为领办,人大、政协相关领导为协助,各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肉牛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具体负责全县肉牛产业发展工作落实。截至2022年10月底,县级召开专题研究部署会议4次,召开肉牛产业专班会议19次;乡级召开肉牛产业专班会议146次。二是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责任体系,按照市级下达肉牛指标任务将2022年度目标细化、分解到乡镇、村(社区),明确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责任人,确保有人抓、有落实、有成效,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发挥优势,找准路径,拓展肉牛产业发展新途径。一是发挥资源优势。肉牛产业是云南省重点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点产业之一,也是墨江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同时,墨江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耕地及草地资源,为发展现代肉牛产业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二是认真摸底调查。自2021年8月开始,在各乡镇摸排上报的基础上,先后六次组织县级相关部门协同各乡镇对57宗养殖地块逐一进行核查,为发展肉牛规模养殖场打好基础。目前已审批完成养牛建设用地6宗35.78亩。三是科学规划编制。在认真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墨江实际,编制完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2021—2025年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和《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加快肉牛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墨江县肉牛产业“小规模、大群体与适度发展规模养殖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并按“示范引路、点面结合”的方法推进产业发展。
(三)落实政策,政企联动,打通肉牛产业发展水源头。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县级肉牛工作专班组织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深入乡镇、村、组全面宣传《云南省支持肉牛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措施》、《普洱市肉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和《金融支持普洱市肉牛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试行)》,积极动员群众发展肉牛养殖。截至2022年10月30日,共开展县级肉牛产业政策培训24期737人次,乡级肉牛产业政策培训90期3193人次。二是严格落实奖补政策。按照省、市支持肉牛产业发展政策,加大优惠政策扶持激励肉牛养殖,积极协助企业(养殖户)申报奖补资金。2021年,申报了1个重点乡镇、3个冻改点、8户76头冻改犊牛,共申报奖补资金83.8万元,截至目前,市级下达2022年第一批肉牛产业发展市级奖补资金51.65万元,目前正在兑付中。三是精准落实“肉牛+保险+信贷”政策。认真组织落实“肉牛+保险+信贷”政策,结合实际制定了《金融支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肉牛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试行)》,由银行、保险公司、肉牛专班三部门现场协同办公,协助购牛农户现场办理肉牛保险和贷款,为养殖户解决资金难题,通过政企联动“一站式服务”汇注产业发展活水。截至2022年10月30日,协助购牛农户现场办理肉牛保险98户896头,投保资金54.876万元;共办理肉牛贷款62447.23万元,其中信用社4384户52998万元;农行550户9449.23万元。
(四)科技助力,补齐短板,增强肉牛产业发展原动力。一是强化养殖技术培训。加大对养殖大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产业发展技术培训和跟踪指导,编制《墨江县肉牛产业发展政策和技术指南汇编》,明确省、市、县相关肉牛产业发展政策和防疫、饲养、饲草饲料种植等技术措施,开展广泛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帮助当地群众解决产业发展难题,推动肉牛产业发展。同时,针对杂交牛与本地小黄牛饲养管理方法方式差异性特点,充分利用县内三家杂交牛规模养殖场技术力量,通过“农户到场跟班与技术员入户实操培训”的方式,有效提升广大养殖户养殖技术水平。截至2022年10月30日,共开展县级养殖技术培训3期163人次,开展乡级养殖技术培训86期3290人次。二是加强冻改点建设及冻精改良技术提升。加快推进县内肉牛冻精改良网点建设,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新建和改建肉牛冻精改良站点16个(其中:投入使用9个、在建7个)。针对冻精改良技术力量储备弱的现状,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48名技术人员进行冻精改良技术专项培训,目前,10名技术人员已熟练掌握冻精改良技术,其余人员正在分批次进行培训。
(五)政府引导,示范带动,培树肉牛产业发展带头人。一是抓好试点村建设。为推动实现“扩群增量、提质增效”的目标和要求,创建新抚镇班包村和京平村、团田镇岔河村、孟弄乡石龙村、文武镇马甫村和安益村、通关镇新武社区和回笼村8个村为肉牛养殖试点示范村。截至2022年10月30日,为41户农户成功引进能繁母牛220头。如今,部分示范户养殖的母牛已产下小犊牛,且长势喜人,当地群众了解后,有效激发了他们养殖杂交肉牛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二是积极发展规模养殖。为进一步扩大示范带动作用,以合作社和规模养殖场为着力点,积极有序推进全县肉牛产业发展规模养殖。截至2022年10月30日,共指导建设条件成熟的行政村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17个;共指导建设肉牛规模养殖场25个,目前已完成22个,正在建设3个。截至2022年10月30日,全县肉牛存栏10.0217万头(能繁母牛存栏4.1276),出栏3.3464万头,肉产量3514吨,实现产值3.3571亿元;全县累计培育出规模在50头及以上的肉牛养殖?。ɑВ?/span>64户。
(六)整合资源,保障服务,推动肉牛产业发展可持续。一是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落实强制免疫、检疫、隔离等综合防控措施,压实县、乡镇、村各级防疫责任,制定出台下发《关于规范肉牛经营活动的通知》,保障肉牛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切实把好牛源关。依托县内规模养殖场,积极培植牛源。截至目前,县肉牛工作专班组织引进肉牛521头,其中:墨江富弘肉牛发展专业合作社引进137头,普洱锦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引进42头,墨江俊豪农牧有限公司引进342头。三是深入挖掘饲草资源。把饲草种植作为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积极推广饲草料种植,推进饲草加工厂建设,促进秸秆转化利用,打牢肉牛发展基础。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人工种植牧草面积31925.24亩,现正在大力推广种植巨菌草、皇竹草、甜象草等优质牧草。同时,充分利用县内丰富的玉米、稻谷、小麦、大豆荞麦等农作物秸杆资源,年制作青贮饲料0.8 万吨以上,为肉牛产业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