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县辖12个乡镇,其中沿牛拦江一线的江底、火德红、龙头山乐红等6个镇属于蚕桑生产的最适宜区,文屏、茨院等3个乡镇属于蚕桑发展的适宜区,新街、龙树等3个镇为次适宜区。虽然本县蚕业发展起步较晚,但通过不断学习蚕桑发达地区的生产经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合理利用蚕业资源,使本县的蚕桑产业得到了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是在生产中坚持了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一步到位的方法,推广了科学栽桑、管桑、养蚕技术。在桑园建设上采用优良嫁接桑品种,按6215的模式进行建园。在养蚕方面达到了三个“百分之百”,即百分之百的推广小蚕共育,各个共育室负责把小蚕育到3龄后,才分发到各大蚕饲养户进行省力化饲养;百分之百的推广大蚕省力化饲养,饲养大蚕全部使用省力化吊式活动蚕台,每养一张蚕只需蚕台20台;百分之百的推广使用纸板方格簇上簇。在养蚕设施方面,蚕农新建蚕房必须具备六面光、对流窗和地火龙等设施。
二是大力推广幼龄桑树间套作粮经作物,提高了复种指数,有效增加了蚕农收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县栽植桑树面积逐年扩大,但定植1~3年的桑树(即幼龄桑树),亩桑产茧量低,效益差。为了缓解前期投入高产出少的矛盾,提高幼龄桑园的生产效益。近年来,我县根据各个栽桑区域气候条件、地块土壤类型、肥力等,因地制宜地推广了幼龄桑园间套作花生、大豆、马铃薯、辣椒等粮经作物。2012年推广幼龄桑园间套作花生、大豆、马铃薯、辣椒等粮经作物1.4万亩,为蚕农增收800余万元。对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是开发利用蚕桑副产物,延伸蚕桑产业链,提升蚕业附加值。为加快桑叶、桑枝、蚕沙、蚕蛹等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拓展蚕桑资源在保健、药用、食品、造纸、饲料等领域的用途,近年来,我县通过组织部分养蚕大户到四川南充、绵阳等地对蚕桑副产物的开发利用进行考察学习,回来后成功地进行了“桑枝菌”的栽培示范推广,把平时只能作烧柴的桑枝条粉碎成桑木屑,用作原料培养平菇、金针菇、木耳等食用菌。示范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示范推广,推动蚕桑产业由原料生产为主逐步向原料生产和后续产业并重发展,实现废弃桑枝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增加蚕业的附加值,拉长蚕桑产业链,促进蚕桑产业增效,蚕农增收,达到蚕菌双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