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丽江市农科所高产创建纪实报道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市区中心海拔高度为2418米,总面积20600平方公里,总人口120多万人,地处滇西北高原,这里有市内最高的山峰-玉龙雪山,更有一群以“四群”教育和作风建设教育活动为契机,思“三农”,谋发展,为丽江高原特色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奋发努力的一群农技工作者,那就是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据悉丽江市农科所是由丽江市农技推广中心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并而来,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合并后不仅增强了市级农技推广力度,而且更有力促进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与推广的有机结合。加强科技创新、扎实工作,在过去的五年,丽江市农科所(市农技推广中心)农业科技工作者坚持为民服务,刷新了西南片区小麦实收最高单产记录,谱写丽江冬小麦、马铃薯、夏播油菜高产纪录。
近年来,在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和丽江市农业局的正确领导下,丽江市农科所从领导到职工兢兢业业,开拓进取,全所上下团结一致由所领导亲任指挥,上下协调,广泛联系,加大优质马铃薯、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科研推广力度,特别是在良种良法配套方面, 2010年由丽江市农科所实施省丽江夏播油菜高产创建项目,在玉龙县太安乡天红村委会花音村民小组百亩核心区和耀伟农户承包田实施夏播油菜高产攻关,由丽江市科技局主持实产验收,经实地丈量面积达1.21亩,实收油菜籽折合亩产283.5千克,打破了原丽江市夏播油菜最高亩产239.93千克的纪录,创下了丽江市夏播油菜高产新纪录。 2011年在玉龙县太安乡举办丽薯6号高产示范样板2250亩,平均亩产达2708kg。其中花音村和尚红农户的高产攻关5亩,邀请市县专家进行实产验收,验收收挖面积2.77亩,亩产3812.3kg,突破了1976年由该所创造的实生薯亩产3773kg的高产纪录,是30多年来全市马铃薯品种与栽培技术上取得的重大突破,起到了良种良法配套,高产典型引路的作用。2012年6月10日,经国家、省、市级专家对由本单位和省农科院粮作所合作在古城区仕满三组和汝香农户1.58亩“云麦53” 小麦高产示范进行了现场实产验收,亩产达724.5千克,比此前西南片区小麦高产710.7千克,高出13.8千克,另外在马铃薯育种和马铃薯垄作密植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取得长足发展,作为国家和省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丽江综合试验站、丽江区域推广站实施单位。通过团队成员的努力,加大育种和垄作密植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近五年选育出并通过省级审定的马铃薯新品种2个(丽薯6号、丽薯7号)。截止2012年,在省内累计示范推广丽薯6号、丽薯7号100多万亩,已成为滇西北地区的主推马铃薯品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结合新品种,示范推广“马铃薯垄作密植综合配套栽培技术”14.4万亩,其中示范样板3200亩,平均亩产1729.6kg,比非示范区平均亩产量1439.9kg增20.1%,新增产量4.09万吨,新增效益3272万元。2012年7月在丽江成功举办了国家和云南省马铃薯产业体系会议,丽江市人民政府、省农业厅、市农业局、市科技局等相关部门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和云南省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专家、试验站(区域站)站长及团队成员3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的召开,为丽江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助推丽江马铃薯产业发展跨上新的台阶。市农科所为推动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快全市的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最值得一提的是该所先后继选育出全省首个通过国家级审定的马铃薯新品种丽薯1号之后,通过连续几年的严格筛选和鉴定,2008—2012年,育成并通过省级审定农作物新品种 6个(丽粳 314、丽粳 9号、丽粳 11号、云粳 31、丽薯6号、丽薯7号),市级审定农作物新品种 1个(丽粳 10号)?;窆抑参镄缕分秩ū;?个(丽粳 10号,丽粳 11号)。
科研立所,人才强所,人才是科研成果的保障,该所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不断提高科技队伍素质,农业科研推广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从2008年以来,丽江市农科所新进硕士研究生4人,大学本科生7人,不但显著改善了在职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还使该所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从2007年的62.5%提高到2012年的81.1%,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从2007年的4人增加到2012年的15人。在这几年里,该所荣获省政府津贴1人,省突出贡献奖2人,市管专家1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1人,丽江市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调往市农业站所担任副职领导2人。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科技文章122篇(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级期刊发表23篇)。荣获科技成果奖10项,其中省部级2项,市厅级8项,累计新增产值74092.16万元。
努力收获荣誉,积集产生力量,丽江市农科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取得了较大突破,激发了全市农户参与增收增产、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浓厚氛围,全所正不断提升科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