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基础设施,增产潜力还从哪儿挖?在一个个农发项目区,良种与良法深度融合,率先打造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2011年开始,集中90%以上的科技推广资金在全省广泛征集项目,跨区域推广,公开竞争,使科技成果大规模转化为生产力。2012年集中4000万元科技资金投到粮食主产区。
在全省第一产粮大县藁城市,项目区里农艺、生物、工程节水技术综合发力。
贯庄村村民薛高军用上了水肥一体化技术,“浇一次水,原来要40立方米水,现在省了一半,一年能节约300多元。还省出漫灌的垄沟隙缝,一亩能省一分地。”在项目区,大水漫灌正逐渐被节水农业所取代,实现按需用水,定量用水。
“水好还要种好,今年项目区推广的‘旱地800斤’新品种,既抗旱产量又高,价格也比普通小麦高一角钱。”岗上镇杜村村支书高素娥说。扩大抗旱、耐旱作物面积,逐步向低耗水、高效益的节水型种植结构转变。
技术指导到位。薛高军说,“今年初技术员上门指导,推迟浇春水,水肥追施适宜,小麦平均千粒重达到39克。”
2012年,河北农业综合开发在粮食主产区投入达到年度总投入的70%,全省建设高产稳产农田122.25万亩,新增粮食2.1亿公斤,100多万农民从中受益。
走进一个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汩汩水流涌向田间,滋润着现代农业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