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建兴乡乡长李永安介绍,养蜂具有投资少、风险小、效益高的特点,且对保护生态环境有很大作用,适宜在全乡推广,预计到“十二五”末,建兴乡将培植年产200吨的天然蜜源基地。
目前,建兴已是新平最大的养蜂基地,从事蜜蜂养殖的农户已达500多户,养蜂规模近1万多群,年产百花蜂蜜(药蜜)达60余吨。如此大的蜂蜜产量让人可喜,而新平青山蜂业合作社负责人范朝军却高兴不起来。他告诉记者,这些年,蜂蜜的产量是上去了,可怎么卖出去、卖个好价钱却成了问题。
家住建兴乡洋坪村且有11年养蜂经验的孙贵云就遇到了这个问题。“我现在一共有200多个蜂箱,最少的年份也能产1吨多,最多的年份大概能产3吨多蜂蜜,但每年都有蜂蜜卖不完的情况。”孙贵云说,遇到这种情况,只能降价卖,要不就浪费了。
经走访多家养蜂户后记者得知,建兴养蜂都是生态养殖,不喂白糖,自然放养,这样虽然产量会低些,但蜂蜜的品质却很好,价格自然要比菜蜜高出很多,目前一市斤菜蜜的价格才十几元,可一市斤建兴春蜜就要卖30元,冬蜜则更贵,要80元。加之近年来随着蜂蜜的营养价值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重视和青睐,市场上假蜂蜜泛滥,蜂蜜市场鱼目混珠,导致建兴蜂蜜卖价上不去,甚至卖不出去。
“如果头年的蜂蜜还没有卖出去,我们只有降价销售,像我家养了近200个蜂箱,年产蜂蜜约2吨左右,一年到头却只能卖1万多元,要是能一直按平均市场价25元/市斤销售,还可以多挣点呢!”范朝军说。
为了让建兴蜂蜜销出去、卖得俏,青山蜂业合作社曾把建兴蜂蜜带到昆明等大城市的超市销售,现又把建兴蜂蜜寄给曲靖、玉溪等地的蜂蜜经销商、卖场和超市销售,希望能破解制约蜂业产业的瓶颈。“寄出去很多蜂蜜样本,可至今也没有得到一个厂家、商家回复。”范朝军说。
“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建兴蜂蜜保值地卖出去。”建兴乡副乡长鲁云彬说,简单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交通不便、产品质量不稳定、蜂蜜市场混乱、有规模但无品牌、产品包装简陋等。下一步,建兴乡将贯彻落实市委工作会精神,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充分发挥地域和生态资源优势,继续坚持“合作社+养蜂示范基地+农户参与”的体系。同时,结合建兴乡高海拔、无污染、多药材、多花、多植被的特点,通过招商引资,尝试有机、生态蜂蜜的生产;请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向合作社农户传授养蜂技术,扩大养殖规模,力争每户建起数百群规模化养蜂场,并根据分区域盛开花种和不同区域规模化种植药材的特点,抓好百花蜜和药蜜两大特色蜜种,提升产品灌装、包装质量;采取自身建设或由政府指导、扶持的方法,招商引资建设蜂蜜深加工厂,实现统一按产地分类、加工过滤、分等级包装,延伸产业链,打造规模化、特色化的建兴蜂业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