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前段时间备受关注和热议的“重点大学农村孩子比率下降”现象,还可以把其原因归于保送、加分、自主招生等因素上。那么,上述报道中单以原始高考分数来呈现的差距,似乎更能说明:社会阶层越高,高考分数越高已是一个不争的现实。
那么,“农爸爸”输37分意味着什么呢?笔者认为,37是一个数字,但37绝不仅仅意味着一个数字。在这个数字的背后,却是一个个危险的信号。
37分意味着,不少“农二代”会在“升学大战”中过早出局,进而走上一条与“城二代”有着天壤之别的生存之路。众所周知,在高考的独木桥上,一分之差,差之千里。套用电影《青春派》的一句经典台词,那就是“提高一分,你就有可能干掉的是上万人。”虽然,读书并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并且成功的定义也有很多种,但是,进大学尤其是进名校仍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最宝贵机会。良好的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与“城二代”相比,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够开阔的“农二代”显然不具有竞争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农爸爸”输掉37分,可能输掉的就是“农二代”的未来。
37分还意味着,贵贱贫富在代际间传递,长久下去,输掉的就不光是“农二代”,还有“农三代”、“农四代”的明天。BBC曾经有个纪录片《49UP》,它选择了来自不同阶层的12个七岁孩子,每七年跟进一次。后来的结果就是富人家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家的孩子还是穷人。这从一个角度说明,只有看得够多的人,才能想得够远,走得更长久。因此,这一代“农爸爸”输掉37分,可能意味着下一代、下下一代城乡孩子在就业领域、职业范围、社会心理方面都将出现鸿沟差异。而这种差异,又会反过来更加让农家子弟产生“读书也考不了高分,不如早辍学早踏入社会”的错误观念。这种“反智”,对于“农后代”长远的未来将后患无穷。
37分更意味着,社会阶层的愈加凝固,“弱者更弱、赢者通吃”的恶性循环将严重威胁到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固然是在强调人才培养的不易,但更凸显了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一个农村人口占80%的国家,农村孩子的未来才是真正实现现代化大业的根基。但是,如果底层上升通道受阻,农村孩子何以出人头地?何以铸就辉煌?我们现代化大业又何以能早日完成?此外,如果未来社会结构趋于板结,谁又能保证不会因此导致群体分化和意识冲突?而这种分化和冲突一旦到了一定程度,难保不会带来社会震荡。试问,在一个充满矛盾、不安的社会,我国现代化大业又何以推进?
如此说来,“农爸爸”输37分,可能输的不仅仅是“农二代”、“农三代”的未来,甚至是我国现代化大业的未来。因此,一定要正视这37分背后的危险信号,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改变农村教育的薄弱状况,逐步扭转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只有用教育公平铺平社会公平的根基,“农爸爸”才可能赢回37分,“农后代”们也才可能赢回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