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新 文/图
医学院毕业,他离开城市,返回家乡。17年前,他在全国率先开始“先看病、后付费”;17年里,他为群众垫付的医药费高达43万多元。他就是张波,微山湖上的一个仁医,用良心和医术守护着山东省微山县微山岛1.5万余名老老少少的健康。村民给他的评价是:医术好,医德更高!
今年1月5日是张波终生难忘的日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会见厅紧紧握住他的手,动情地说:“你是来自微山湖的张波,我看过你的报道,谢谢你!”这一天,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上,张波获评“全国特别关注乡村医生”。
张波今年39岁,自1995年从济宁医学院毕业后,回到条件艰苦的家乡,成为一名乡村医生。他不仅在卫生所里行医,还常常撑船出湖,到渔民船上行医送药。谁家老人有个突发情况,家属不知道怎么抢救时,一个电话,他一定会带着急救设备准时出现……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两栖”大夫。
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知道,张波的村卫生室多年来一直实行“先看病、后付费”。来这里看病,临走时记个账就可以了,不需要抵押证件,也不需要任何手续,信誉就是最好的凭证。不仅如此,在张波的村卫生室里,还有许多项目是免费的:理疗不要钱,包扎不要钱,遇到特殊的病人,卫生室条件达不到时,张波还会带上钱,亲自护送病人到大医院去。乡敬老院和散居各村的五保老人也常年接受张波的免费查体。
张波还会常常借钱给病人。就在一个月前,微山岛乡谢楼村一位70多岁的村民李宪军突然中风不语。病人的儿子外出打工,还没赶回来。张波二话不说,揣上3000元钱,找了车船,把病人径直送进县医院。几年来,拿张波的钱转到医院治疗的病人已有数百例之多。渐渐地,张波养成了一个习惯——在诊室的抽屉里放上3000元钱,以备病人不时之需。
17年来,张波账簿上的赊欠款已达40余万元,并不富裕的他却从没有追讨的打算。而卫生室的正常运营也需要资金,张波只好在乡里的农村信用社贷了60万元以维持卫生室的运转,按月还贷。他按照村和姓氏把欠账的情况记录在不同的本子上,账本堆积起来有厚厚一摞,少的欠三五元,多的欠七八百元,甚至上千元。好在当地民风淳朴,外出打工的人春节返乡时,一般都会自觉来还钱。
这些年里,也曾有人问他,这么执著到底是为了什么?别人开诊所赚钱,他开诊所却负债累累。他说:“咱也艰难过,受过穷。咱开诊所,就是为了给父老乡亲看病,有钱要看,没钱更得看!”
他四处筹钱,维持卫生室的正常运作。从1999年起,他开始螃蟹养殖,如今规模扩大,他便雇了六七个人经营,自己不再具体过问。他的姐姐一家跑船运,张波入了股,每月都能拿到一笔分红。两个经营项目加起来,收入比较可观。有了经济上的支撑,张波便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为老百姓服务的事业中。
微山岛上有14个村、4000多户人家,谁家住在什么地方,谁家有什么样的病人,甚至谁家的小孩叫什么名字,张波都基本了解。哪里有病人,他就出现在哪里,甚至岛上其他村的很多村民都舍近求远,慕名而来。张波总是不知疲倦,忙得不亦乐乎。湖区渔民外出看病不方便,张波就经常自己划船到渔民家中送医、送药。
张波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用爱和真心得到了乡民的信任。有件事情一直让他难以忘怀:2005年的一天,他在出诊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伤势严重。村民闻讯后到医院排着长队看望他。当时,张波正准备盖新卫生室,等他伤愈回家,看到卫生室已经被义务出工的村民们建好了,张波顿时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老百姓觉得沾了我的光,其实,是我沾了老百姓的光。”
张波表示,他想建个小型的护理院,里面住着一些没有亲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有病的时候,我能看;平时的时候,我也能养”。
张波用青春守护乡亲健康、传递大爱,引领了“最美的”时代新风尚。
图为张波在给84岁的沟南村宗传英老人量血压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