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连续九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省、州畜牧部门积极加强关心、帮助和指导,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11年,全市畜牧业产值6.3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人均占有肉、奶、蛋136.16公斤,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3623元。从2001年开始实施种草养畜项目,现有人工草地面积1.2万亩,农田种草面积1.76万亩,年青贮、氨化饲料10.23万吨,改良牛0.63万胎次。
一、个旧市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成效
(一)草食畜饲养水平大幅提高。一是提高了青饲料的有效供给。我市坚持草畜配套的原则,有草就有畜,养畜必种草,需要多少就种植多少。主要是充分利用冬闲农田种植优质牧草,解决了冬春两季草料的供应,避免了牛、羊等草食性动物“秋肥、冬瘦、春死”的现象,加快了节粮型畜牧业发展的步伐;二是良种化程度明显提高。通过品种改良,肉牛、肉羊出栏率、个体平均增重大幅提高,出栏周期明显缩短,奶牛产奶量、奶品质量明显提高;三是畜牧业内部结构得到调整,草食畜产值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7%提高到12%;四是极大提高了节粮型畜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饲养管理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五是草食畜产品深加工量逐年增加,2011年全市共生产原料奶1.59万吨,产值7314万元;牛肉制品1500吨,产值1.05亿元。
(二)社会效益巨大
1、丰富了城乡人民菜篮子。通过种草养畜项目的实施,增加了牛、羊肉及奶制品的供应,不仅丰富了城乡人民菜蓝子,而且能有效解决日益突出的人畜争粮矛盾,增加农村脱贫致富的途径。
2、促进了畜牧业持续发展。项目实施后的2011年与实施前的2000年相比,全市肉类总产增长了252.8%;肉牛出栏增长了140.4%;肉羊出栏增长了149.0%;鹅出栏增长1500%。畜牧业总产值增长了196.3%;占农业总产值增加了8.1个百分点; 3、推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利用冬季农闲田种植优质牧草养畜成了全市种植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渠道。“好田种好草、好草喂好畜、好畜好效益”和“家有10头牛,3年一幢楼”的顺口溜已成为全市很多农民有感而发、挂在嘴边的朴实语言,是全市节粮型畜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
(三)经济效益激增
10年来,示范户累计销售肉牛98080头,实现产值44040万元,增收4404万元;销售肉羊81991头,实现产值5238.9万元,增收9843万元;累计饲养奶牛10800头,其中泌乳牛7560头,每头牛产奶5吨,每吨平均价格2400元,每头奶牛产奶产值1.2万元,共获产值93072万元,增收9760.5万元;累计销售鹅92200只,每只销售价格40元,实现产值368.8万元,增收92万元。每户示范户获产值13.45万元,户均增收1.45万元。10年来全市节粮型畜牧业共获产值13.8亿元, 养殖户增收2.2万元。
(四)生态效益凸显。一是牧草种植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空隙度、团聚体、微生物总量和固氮性能,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对粮食作物的分蘖、株高、穗长、千粒重和产量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二是牧草种植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防止水肥流失,恢复植被,保护生态平衡。三是农田种草在耕作上采取粮草轮作,改变传统的耕作制度,有效减缓了天然草场的压力。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养畜为沼气生产提供充足的能源,形成牛(羊)粪—沼—果(林)的生态循环。五是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有利于形成草多、畜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有效控制和降低发展畜牧产业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污染,保障人畜健康,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个旧市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经验和体会
(一)狠抓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项目实施的基础
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各种方法大力宣传节粮型畜牧业的意义,通过多种形式培训农户,如开现场会,带领他们参观考察,提高了对节粮型畜牧业的认识和饲养管理水平。有的养殖户认为不管种什么牧草都没有必要清除杂草,不管长什么草都可以用来养畜,导致杂草丛生,而所种的牧草生长不良,降低了种草效益。经饲养试验,养殖户认识到在自然状态下生长的杂草、野草,萌芽力很强,有极强的耐旱涝和抗贫瘠能力,但其营养价值低、适口性差、产量低。我们提倡种植的大多数牧草虽然萌芽力较弱,对生长条件要求比较严格,但其产量高、营养价值高。因此,养殖户在牧草种植过程中逐步做到了及时清除杂草,特别是在幼苗期,牧草生长缓慢,最易受到杂草的影响,应特别注意及时清除杂草。种植优质牧草就像种植粮食、蔬菜等农作物一样,都需要有一整套科学的栽培技术。
(二)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是项目成功的前提。
草食畜牧业作为我市的传统产业,如何进一步提升、改造,做大、做强、做优,带动农民增收,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课题。如果沿袭以往的生产经营模式,将难以走出增产不增收的窘境。因此,我们把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看作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在风险和压力面前,始终做到敢想、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多花黑麦草曾被认为不能在高寒山区种植,我们考虑,如果真的只能在热带坝区推广,那么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将是局部的,而我市的节粮型畜牧业大部分集中字南部高寒山区,这里的农民增收将受到很大制约和影响。2008年,我们选择在海拔2100米以上的老厂、保和、卡房三个乡镇试验种植黑麦草成功,用事实极大地调动了山区农民群众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积极性。
(三)抓样板、树典型是项目成功的有效途径。
节粮型畜牧业是一项新的工作,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在群众还不认识、不理解时,既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生产自主权,又要千方百计加快发展速度。为了让农户深入认识,增强加快发展的自觉性,我们通过抓样板、树典型、做示范来启发、带动和教育群众。4年来,我市按照栽培规范、管理科学、适时利用、草畜配套、效益显著的要求,先后举办了不同类型的牧草示范样板,使示范样板既成为饲草种植的技术窗口,又成为以草促畜增效益的典范,让广大群众看有现场,学有榜样,干有照样,增强依靠科技节粮型畜牧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统筹安排,力求实效,强化督查是项目成功的保证。
我们把种植饲草同全市的产业布局相结合,同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开发相结合,同实施退耕还林(草)相结合,同市级部门挂钩扶贫相结合,同开展肉牛冻精改良和建立肉牛养殖小区相结合,做到牛羊发展到哪里,草就种到哪里,力求种植一片,成功一片,推广一村,受益一方。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委、政府把畜牧业发展作为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将每年的节粮型畜牧业技术推广任务分解到各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的内容之一。局领导亲自过问,经常深入乡村对节粮型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调研,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节粮型畜牧业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现代畜牧业由舍饲畜牧业和草地畜牧业两大部分组成,在我市畜牧业现代化过程中,因舍饲畜牧业发展相对较容易,产值高,所以多年来主要关注舍饲畜牧业。而草地畜牧业发展难度大,产值低,所以相对忽视草地畜牧业,使我市丰富的草地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应用。而草地畜牧业恰恰是我市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畜牧业的优势所在,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今后充分发挥我市草地资源,以“牧草—草食畜”系统取代部分“粮—猪”系统,可大大缓解我市粮食不足的压力,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市南部山区“三农”问题。
总之,10余年来,我市的节粮型畜牧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生产比较粗放,部分草地退化严重,杂草丛生,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供种能力低,产业化程度低,科技成果转化难,人才队伍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节粮型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完善,开拓创新,狠抓落实,真正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项富民兴市的新兴产业,为实现“十二五”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