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陈家顺 年龄:45岁
职务: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
语录:农民工的一个眼神、一滴眼泪、一句话语,我都能读懂。
2007年9月,陈家顺第一次以农民工的身份被应聘到了企业,成为了一名“卧底工人”。而到企业卧底,他没有别的目的,只为了深入企业,同农民工同吃同住,以最接近农民工的姿势,了解和认识农民工朋友的生活和工作。
在“卧底”的几年间,他先后当过操作员、仓库保管员,干过装卸工,当过民办教师,甚至还养过猪。如何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摸清农民工工作、吃住、工资待遇和劳动时间,成为了他工作之余的另外一重要“工作”。
从2007年开始,他通过卧底的方式考察了义乌市及周边县市的678家各类企业,为农民工提供了180多家用工情况良好的企业信息。
带队赴义乌 并许下3个承诺
一个元宵节的第二天,他带上了286人的团队,踏上了前往义乌的列车。为了给这个团队所有队员一颗定心丸,陈家顺作出了3个承诺,“如果给推荐的企业、岗位不满意,保证争取至少3次换岗机会;只要大家保证做合法合理的事,厂家差一分工资,都保证帮你们要回来;只要大家踏踏实实工作,每月平均工资不少于2200元,少一分就找陈家顺。这一颗定心丸也给远离家乡的农民工们一份笃定的勇气和信心。
徐树荣是跟陈家顺到义乌打工的第一批农民工中的一员,谈及这位带领大家走出云南的局长时,徐树荣说,“他是个很实在的人,很好相处,说得到做得到,一点官架子都没有。”
据徐树荣回忆,2007年,夫妻俩第一次外出打工,由于儿子在家无人照看,直到班主任给他打电话,他才知道儿子一直没去上学,“这时,陈局长刚好有事回家,没想到他最后帮我把儿子带到了义乌,不仅帮买火车票,还一路上照顾得很好。”
徐树荣表示,自己能安心在义乌上班,得感谢陈局长的关怀和照顾,“他不仅解决了我的工作问题,还帮我解决了家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