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美丽乡村·文明卫生·巾帼行动”工程。积极发挥县、乡、村妇女组织的作用,以20个农村危房改造佤山幸福工程集中改造点为重点,全面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卫生·巾帼行动”,重点开展“净化我家、美化我院、整洁我居”主题实践活动,抓好环境整治,做到房前屋后无杂草、无垃圾,厕所清洁、畜厩清洁、庭院整洁、厨房整洁,客堂、卧室明亮整洁。力争用1至2年的时间,逐步向全县93个村(社区)铺开,实现农村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目标。 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全面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以农村
危房改造佤山幸福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农村文化活动室配备相关设备。推动农村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农村电子阅览室覆盖全县各行政村(社区),“农家书屋”工程向自然村延伸。以“八个一”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到2015年,全县建成30个文化惠民示范村。
实施农村群众素质提高工程。围绕“培育新公民,树立新风尚”的工作思路,开设“农村道德讲堂”,每年开展“算账对比、饮水思源,自力更生、积极主动,勤劳致富、科学致富,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勤俭持家、杜绝浪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佤山道德观”、“两诚”和“两勤”等教育活动100场次。加大科学理论进村寨力度,进一步消除农村群众“等、靠、要”思想,按照培养“四有”农民的要求,把培育农村科技明白人与推动产业建设结合起来,加大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确保2015年群众参训率达60%以上,并通过科学理论的普及,引导农村群众自觉改变不合理的风俗习惯,逐步消除封建迷信,纠正农村群众打麻将、猜字花、酗酒、吃喝等不良风气。针对农村群众的接受能力,把文化生活作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文化下乡”、各类节庆日,着力将党的方针政策、公民道德融入到各类文艺节目中,组织农村群众广泛开展文艺演出活动,使其成为群众自我宣传、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
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程。坚持以文明村创建为纽带,文明户创建为基础,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对共建挂钩工作力度,着力在帮扶指导上下功夫,不断建立健全挂钩共建机制,丰富结对共建内涵和创新结对共建活动。组织农村和农户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示范村”、“省市县级精神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等文明创建活动。
实施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工程。根据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原则,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娱活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推动农村免费放映工程覆盖到自然村、组,完成上级下达的放映任务;深入开展“送欢乐下基层”、“乐在农家院”、“欢乐广场”、“图书进万家”等主题活动。
实施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工程。把加强乡(镇)、村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作为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着力点,不断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调整充实各乡(镇)宣传委员,配备1名宣传干事和配齐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并指导各行政村用好用活大学生村官和农村无职务党员,鼓励和抽调素质高、有一定文化专长的大学生村官或农村无职务青年党员兼职担任行政村(社区)宣传员、文化员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人员,做到每个村(社区)明确一名“两委”班子成员具体负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设置相应的岗位,负责开展宣传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