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溪镇龙潭营村村民李保云在自家的柑桔地里采收柑桔
8月,正是柑桔大量上市的季节。在盘溪镇龙潭营村虎坝田处,村民李保云在自家的柑桔地里正忙得不亦乐乎。李保云告诉记者,他今年的柑桔能收40多吨。按6元一斤来计算,他家今年柑桔的收入有24万元。再过半个多月,又能收得20多吨柿子,按5元一斤计算,又有10多万元,两项相加,总收入34万,纯收入达到20万,比往年有所增加。
华宁县是典型的山区县,近90%的国土面积是山区,近90%的人口是农民,在发展上,受农业资源总量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家庭资本积累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基于这些情况,华宁县委、政府提出发展“三棵树”产业思路,调整林产业结构,提出因地制宜、适地种树。在高海拔地区种植核桃,中海拔地区种植柿子,热带河谷南盘江流域种植柑桔。这不仅激发了山区人开发农林的热情,也为山区人增收致富指明了方向。华宁林产业,从此开启了日新月异的新征程。
据县林业局局长陈劼介绍,2005年,华宁县在认真总结30余年发展柑桔、20余年发展核桃、10余年发展柿子的经验之后,决定跳出坝区一亩三分田的思想禁锢,把眼睛盯紧万亩群山,围绕市场需求发展柑桔、核桃、柿子“三棵树”产业。
龙潭营村的李保云回忆说,1995年时,他把原来的10亩多包谷地改种了柑桔。 2004年,他又在自家的山箐中种下了1000多棵柿子,如今柑桔核桃已成了李保云家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全家6口人,人均收入3万以上。龙潭营自从发展林果产业之后,柑桔从河边种到了山腰,柿子从村头栽进了山箐,核桃从山箐发展到了山顶。
龙潭营村党总支书记李兴国介绍,2000年起步时,全村只有800亩柿子,现在已发展到了近5000亩;1977年起步的20亩柑桔,现在已发展到了2200亩;2008年起步的100亩核桃,现在已发展到了1500亩。今天的龙潭营群众已经不再靠粮烟过日子了,8700多亩林果成了全村2900人的致富树。
龙潭营村在发展“三棵树”产业中获得了林业小额贴息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的支持。2009年,全村获得近200万元的林业小额贴息贷款,大部分农户通过林权抵押贷款获得了发展资金。李保云讲到,2009年,刚建设柑桔园、柿子园时,面临着相当大的资金困难时候,正因为有了林业小额贴息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的政策支持,他才得以将柑桔核桃发展起来。当时李保云获得了5万元的林业小额贴息贷款,随后通过林权抵押获得20万元的贷款,加上自家的35万元积累投入,他在柑桔园、柿子园中修建起了大大小小30多个水池,铺设了喷灌设施,稳步提升了果树产值。
龙潭营村主任孔庆禄指着满山的水池和管道说:“修一个大池子少说也要3万元,要是没有这些贷款的支持,根本没法修起上千个水池,架抽水机、支变压器,从山脚把水抽到山顶。”
陈劼介绍,自2004年华宁县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探索以来,2009年实现3300万元的融资额,2010年,实现6000万元的融资额,到今年累计融资额超过了一个亿。借林改东风,盘活林地资源,实施林业小额贴息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保守估算撬动超过6亿元社会资金投入到“三棵树”产业中来。同样借林改东风,通过实施林地流转,引进了诸如山地、山水、久保等一批林业企业,投资近5000万元,参与“三棵树”产业发展。至此,华宁围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向资本转化,资本向产业流动,依托市场推动产业发展的路子,有效破解了林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制约。
截至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8.5万亩,50亩以上连片基地155块,面积4.5万亩。随着盛果期的到来,产量、产值都在逐年提高。全县柿子种植面积达3.6万亩,产量达1.4万吨,产值超过4000万元。全县柑桔种植面积达7万亩,百亩以上连片基地达34块,产量达15万吨,产值5亿元,同时还带动49家选果厂和8户塑料包装企业。全县“三棵树”种植面积近20万亩,产值超过5.5亿元。
如今,华宁县又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计划到2017年,发展30万亩核桃、10万亩柿子、10万亩柑桔,华宁“三棵树”产业发展规模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华宁柿子”、“华宁核桃”、“华宁柑桔”绿色食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的推进,“阿贝楚”柿子、“秋波兮”柑桔、大白壳核桃、大砂壳核桃品牌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村民也因为“三棵树”的发展,一天天富裕起来。